渔夫的海,不是诗人的海。
今天是3月24号,在网络上看到了有些写者在回忆诗人海子,因为今天是30多年前写下了诗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的出生日,而再过两天的3月26日是海子的忌日。可是,我今天却想到了这句话:渔夫的海,不是诗人的海。
从80年代90年代走过来的读书人,或者说读了些汉语言文学的人,内心里多多少少都会受到80年代90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文人文化,中国现代诗文化的影响,于是把人生之海,把社会之海,把商业之海,更多自我主观地倾向到诗人的海。
这样的受时代影响而造成的主现文化心理,这种思维导致了国内从农业文化向工商业发展的这剧烈动荡的20年里,很多的创业者都不幸地葬身于思维的“诗人之海”了。
而且,至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样“诗人之海”的思维仍在弥漫,仍然存在于巨大商业体量的房地产“美妙”宣传广告语之中。
上世纪80年代海子的“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之海,和1250年前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人之海相比,杜甫所选择的海,杜甫所倡导的诗人之海,更具备现实意义,更靠近工商业时代,我们要面向工商业之海。
美国的作家海明威,在二战之后写出了《老人与海》一文,用桑地亚哥老渔夫在海上顽强拼搏,临危不惧的“硬汉”形象,激荡起二战之后“迷惘的一代”美国人,冲击出巨大的力布望力量。
海明威的文章,是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海明威的作品,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介绍到我们国家来。
文学用虚构的故事讲道,历史用真实的故事讲道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在真实的历史之中。
我们需要“诗人之海”点燃希望之欲,我们需要虚构的文学故事来激发出内心的希望,我们更需要“渔夫之海”的思维来引导认识大自然真正规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哲理,科学认知无时不刻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
汉语言文学从源头到后来形成的整个体系都是建立在农耕土地文化之上,而今天的汉族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却是快速的走向了工商业文化之路上了,现代的工商业文化,源头是来自于海洋的,是来自“渔夫之海”的。
当年和海子同一时代一些人,从那时的“诗人之海”,走向了后来的“渔夫之海”,认识到商业的规律,明白了商业的运行规则,懂得了商业之道,于是得以扬帆起航,成为了新时代渔夫之海上的船长,船员,水手。
今天,我们要弄明白的是渔夫之海,也有可能是海盗之海,或者是水手,船员,船长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