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笔记目录:
1.第一层次:感于自身的悲欢离合
2.第二层次:感于古人的身世遭遇
3.第三层次:感于他人的身世遭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却大自然的“春风春鸟、秋月秋蝉”物象对诗人的感发,人生接触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事界的“事象”。钟嵘在《诗品序》里举了很多例证: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弋外戎,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意?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显然,峥嵘列举的“事象”比“物象”要丰富得多。正如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等物象是按照四季变换来呈现的一样,峥嵘列举的物象也是按照一定层次排列的。
第一层次:感于自身的悲欢离合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是第一个层次,说的是人事界的聚会与离别。良宴聚会,欢乐难陈。以杜甫的《寄李十二白十二韵》为例:
百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乞归优诏许,遇我夙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这首诗记载了李杜相遇的情景。当时李白已名满天下,不用考试就被皇帝招去做翰林学士。可皇帝并不看重其政治才干,只让他写诗给杨贵妃唱歌而已。李白不乐意干,遂请辞,皇帝批注,赐金放还。“乞归优诏许”五个字就道出了天才李白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挫折的全部过程。不仅说明杜甫写诗了得,也说明其真正懂得眼前这位谪仙人。下一句“遇我夙心亲”五个字更是内心欣喜之感的抒发。有点像红楼梦里,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时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自古人生知己难求。遇见这样一位好朋友怎能不一起喝酒,一起高歌狂舞,一起散步呢?身为诗人,经历了如此欢愉的时刻,怎么才能把心中的快乐表达出来?当然是写诗啦。所以钟嵘说:“嘉会寄诗以亲”。
至于“离群托诗以怨”就更多了。人生在世,欢乐苦短,忧愁实多。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载的就是作客他乡的游子对家人的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思乡诗想必大家都读过,不赘述。再看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参与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变法。变法失败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先后被贬到永州、柳州。这首诗作于柳州时期。他说,我在海边思念家乡时,觉得海边尖尖的山峰像一把剑,切割着我的肝肠,假如我的身体能化成一千个、一亿个,那么这一千个、一亿个我,都要永远站在海畔遥望我的故乡。这就是“离群托诗以怨”。
第二层次:感于古人的身世遭遇
以上杜甫、王维、柳宗元的三首诗,写的都是诗人自己的欢会与离别,快乐与悲伤。那么是否只有你自己的遭遇才能引起写诗的感发呢?不仅如此。钟嵘以“楚臣去境,汉妾辞宫”为例说明历史上的古人的遭遇也能引起诗人的感发。这是人事象的第二个层次。
楚臣指屈原。后世写屈原的文章不计可数。汉代贾谊贬官到当年楚国所在的湖南,想起屈原的遭遇,写了一篇《吊屈原赋》。唐代刘长卿经过长沙贾谊的故宅,想起贾谊哀悼屈原的事情,作了一首《长沙过贾谊宅》,诗中说:“万古唯留楚客悲。”贾、刘二人就不是楚臣,却不约而同为屈原的遭遇感动。
“汉妾”指王昭君。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其中一首写道: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第三层次:感于他人的身世遭遇
除了诗人自身的悲欢离合(第一层次)和古人遭遇(第二层次)可以引起诗人的感发之外,还有第三个层次,那些与诗人不相干的人,他们的遭遇同样能引起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发。什么样的遭遇呢?即“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弋外戎,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这是指战争中产生的思妇诗。
先看思妇诗。唐朝战争较多,写思妇、边关的诗很多。以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为例:
誓妇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和匈奴打仗是汉朝的事,但唐诗人总喜欢把当代的事情假托为汉朝的事。这首诗写的其实是北方一场对外族的战争,唐军大败,五千将士暴谷沙场。可怜年轻勇敢的将士成了永定河(无定河后改名为永定河)边的白骨,他们的妻子却不知道,还在家中苦苦盼着丈夫归来,甚至经常梦见他们。作者本人不是征人思妇,写得不是自己的悲欢离合,也不是历史人物的身世遭遇。他写得是同时代普通人的遭遇和不幸,被其感动,写出了这首感发力量很强的好诗。
举了这么多事象后,《诗品序》接着说:“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古代读书人只有一条出路——学而优则仕。遇见明君,则能得到宠爱,重用。遇不见,在只好“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当然,并不是真的忘返,而是没有希望返回。这是一个很妙的总结。因为它涉及到了古代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情意结”:“仕”或“隐”的问题。仕途之路难行不亚于蜀道之路,在遭遇挫折——大多数读书人是遇不见明君的,该如何选择?是继续前行还是遁入山林?这个问题困惑了一代代读书人。
目前为止,叶先生带领我们探讨了诗之感发的由来。可以看到,宇宙之间,自然界和人事界有很多事物都可以令人的内人激荡感发。然而,是否只要你的内心有了感发就能写出好诗来呢?且看下一篇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