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份惬意是多少现代人的向往,只是现代人更多的是把它作为退休后的梦想,如果饿着肚子去“采菊”,那是不可能“悠然”得起来的。
但是陶渊明却不是在酒足饭饱之际写出这句诗的,作为田园诗派鼻祖的他,虽然躬耕陇亩,却也常常需要面对“草盛豆苗稀”的尴尬。跟他在仕途上的淡然相比,饥肠辘辘的感受可是实实在在的。
廖仲安的《陶渊明》是我读的第二本陶渊明传记,跟另一本相似的是,陶渊明的传记基本是以其诗作串起来的,大概是因为他在仕途上不够闪亮,相关的记载太少,而通过他的诗作却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对于仕途、对于归隐的想法。
作为著名学者,廖仲安写的这本传记不仅根据陶渊明诗作概括其生平,对诗作和陶渊明思想的评析更是深入细致。他广阅文献,对前人研究兼收并蓄,把陶渊明“欲有为而不能”的豪放与无奈阐释得淋漓尽致。
如果陶渊明真的甘于归隐,就不会在晚年还写出《咏荆轲》这样的作品,宋代的朱熹也说过,平淡的人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而陶渊明没有忘怀现实这一点也让鲁迅先生对他赞誉有加,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其行为和多数诗作的朴素平易,并不能掩盖他精神世界的深邃与丰富。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一直为后来的文人敬仰。我们读陶渊明,不能只沉迷于“悠然”的“采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