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好像变得像流行,每次一看简书上,微信公众号上,那么连篇累牍的鸡汤文,技术文,教学文,感觉自己快要被淹没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了。
可是我只是一个初尝试去坚持写作的初学者,除了学校时期教学的写作技巧(现在记住的也所剩无几),并没有更多的优势和经验。然而我的概念却还停留在被老师夸作文写得不错,被同学夸,是个文艺女生的自我框架中难以跳脱,觉得自己应该比别人写得好,否则就压力山大,我想我是不是想的太多了。
哪一个成功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是一帆风顺,不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热情,不经过日夜的刻意训练,便可以达到彼岸的呢?即使是富二代,拥有无尽的资源,难道又能将所有的知识,跟科幻片里面一样,通过一个芯片传导植入就能一夜成才?
又或许这是我的潜意识在作祟,又一次因为挫败感想要放弃这段努力,因为这个有点艰难的,每天输出的写作,让我走出了舒适区,所以我的内在自我暗示我要停下来休息一下吗?我不知道。
在开始参加小组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能坚持30天写作,我就一定要报班跟大神们学习一下如何写作。但如果自己连30天都坚持不到,即使报名了,又能如何?只不过是又一次的自我安慰式的托付心态,最后能得到的改变,我自己都会质疑。
于是,打破自我的困局,认识到自我的局限与不完美,是我写作必须要克服的问题,心态很重要。
写到这里,突然有点释然了,当我们埋头于一个纠结的点,无法自拔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脑袋该去向何处思考,俗称钻牛角尖。而当你开始觉察,把问题明明白白分析并摆在自己的面前的时候,仔细研究一下它,好像也不是那么大的困难。难道忘了自己曾经说过,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比问题要多吗?
第一,或许现在还不能称之为写作,就是我写东西的时候总觉得主题不明确,明明想表达的一个意思,写着写着,就跑偏到爪哇国去了。
就以昨天为例,我本来想写的是鼓励式的教育,因为从初中开始,我一直都是成绩被夸着的,然而除了成绩,其他方面我都一直是被看扁,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我不怎么费力就能得到还比较好的成绩,而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这些,却一直是我难以企及的高度。
可是关于初中高中,我还想写一些回忆的片段之类,结果语言干巴巴,完全没有画面感,也没有回忆的喜悦感,最后摇摆不定,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杂糅在一起,变成了四不像。
那么我就需要去管理自己的思路。人的大脑运转的速度往往超出自我的想象,一瞬之间就会有无数的思维涌现,如果不加控制,就会变成胡思乱想。
管理思路哪家强?学过的思维导图忘了吗?用思维导图简单画出自己想要写的内容,然后根据分支,一点点去添枝加叶,将它表达成有血有肉的文章,这样就不会混乱了。所以呢,学会的技能要用起来,否则只能烂在肚子里,让你消化不良。
第二,输出不顺畅,总觉得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就好像思想不是自己的,而只是鹦鹉学舌的模仿,很不喜欢这个感觉。
这就是平时逻辑思考以及深入不够,特别容易跟着别人的思路走。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何让自己说出的话有深度,而不是肤浅的附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大海之所以能成为大海,是汇聚了无数的水滴而成的,人的容量也是,若肚中无甚知识,让你的输出高度大于你的输入,那大脑走捷径拷贝别人的思想也就是正常事了。所以即使是写作输出,优质而大量的输入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没有形成一个随时输出的习惯,没有时刻的检视自我的习惯。
之前说过,我们大脑的运转非常迅速,往往灵感来了,在脑中飞速运转,若不及时抓住,只是这样想想,思想也就会这样流逝。事后你可能在某篇文章看到,哦,我也曾经这样想过,然并卵,终究不是你用自己的逻辑表达出来的。
在随时记录这方面,我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手机打字的速度跟不上大脑思维,语音识别输入也会妨碍到思考,因为有时候真的不准,而录音的话,后期的整理是个麻烦,录完以后基本就不会去听了。我想霍金的脑读产品可能会比较理想,然而也只是想想。其实也没那么多限制,只要有这个意识,慢慢去尝试一下,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根据情景去选择就好。尝试总比空想要好得多。
除了随时记录,还应该每天有个定时记录的习惯。我的倾向是每天早晨起来花费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去些晨间日记,可是对于自己早起这个习惯还没有养成。梦想还不够强大,每天早上好像还叫不醒我。
不过,早起习惯养成也是一本万利,好处很多,还是克服自己的惰性,多找找方法早起吧。前两天听喜马拉雅叶武滨老师时间管理音频,说到有三个比较自然的方式,一是自然舒缓的音乐,二是人造的自然光,三是香氛,有机会多去尝试吧。然而目前,我想再试试自己的意志力是否能够养成这个习惯。
总结一下要做的,思维导图整理思路,大量输入,深入思考,随时输出。
我还没忘记自己本次开始的初衷,只是苦于不知道如何开头,无论如何,开始开头吧,写成流水账、日记也好,写成对话记录、小说也罢,总之要开始啦。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