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与D闲聊,D是某单位的领导。
结果聊起离婚一事。
D说:到了TA这个位置,这个年纪的,离婚的太多了,而且很多离婚的都没有想过再婚。太累。即使没有离婚的,婚姻关系也是名存实亡,也就是结伴过日子,再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我觉得奇怪,问其原因。
D无奈地笑:在单位管人管惯了,回到家就喜欢做主,老婆不理解,就斗气吵嘴,小孩平时跟着妈多,自然帮着妈,结果三方会战,吵来吵去,最后吵到了民政局门口……
我苦笑,原来如此。
这让我想起在网上看过的一个求助帖。发帖的是刚毕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张。
小张说他父亲就是某企业的小主管,职位不高,平日里在企业里管的不到十来号人,但可能在工作上颐指气使惯了,所以回到家也是如此,对小张和他妈都管得很严——
大事小事他都得管,且道理都在他那,即便证明他错了也拒不承认,更为此恼羞成怒发更大的脾气,太“官僚”了!
小张以前年纪小,也不懂事,也就忍了。
如今大学毕业进入社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父亲还这样,他就有点受不了,更替母亲不值。
小张说的这种情况,与领导D说的情况类似,而且恰恰代表了各自的观点。
细想一下,像小张这种情况的家庭还真不少。
有一个写小说的同行C,他的妻子是某知名外企的高管,之前一直在国外留学,受“现代科学管理”知识浸染多年,懂得许多道理,于是——
凡事皆以理性为荣,以感性为耻;以解决问题为荣,以退让软化为耻。
这一套思维与行为模式令C妻子的工作成绩出类拔萃,所以事业一直顺风顺水,成为管理表率。
然而,C妻子却把这一套规则,同样运用到了家里。
C说,妻子干涉他的一切,凡是她认为他不对的地方,都要他改掉;认为他不好的做法,都会发声。
她无视他的难堪,无视他的反抗,直到他变成她想要的样子为止。
搞文字的C性格相对比较随性,与妻子非一即二的理念格格不入,刚开始C还能忍,但后来实在忍不住了。
C说,其实他知道她说的都对,但就是接受不了。
最终,婚姻在C看来只剩下俩字:憋屈。
家庭经营需要智慧。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他的书《为何家会伤人》里提到: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和社会领域。
个人领域包括配偶、亲人、知己,最典型的是家;社会领域包括同事、同学、同乡等,最典型的是工作。
工作中的规则是权力,其运作机制是竞争与合作、控制与征服。家中的规则是珍惜,能抵达珍惜的途径是理解和接受。如果不明白工作与家的分野,而将权力规则带回家,那就形成一种“权力的污染”,会引出很多问题。
很明显,上面说的与妻子关系疏离的领导们、小张的父亲和C的妻子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让“权力”污染了家庭。
在我看来,即使在单位/公司是无名小卒,无权无势,不是领导,也非上司,也不应该把工作的规则直接复制粘贴到家庭中来。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为了表现一个人对家人的关爱,都会设置这样一个细节:如一个经济潦倒,事业不顺的父亲,为了不把工作的不良情绪带回家,每次回到家门口都会停一下,努力让自己露出笑容,然后才打开家门。
而现实中,这样的人也不少。
是的,家门应该是一道屏障:
屏障之内是家庭,是温情的港湾,遵循的是患难与共,同舟共济;
屏障之外是社会,是逐利的战场,遵循的是关系博弈,进退为据;
会经营家庭的人应当如此:工作上,当机立断,攻城略地,策马扬鞭;对家人,温情脉脉,举案齐眉,其乐融融。
如果模糊了工作与家庭的界限,就会令家人苦恼不堪,甚至导致家庭走向破碎的边缘。
这与我在过往的推文里说到的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工作并不矛盾:看见,是让家人明白你工作的辛苦,而不是要他们忍受你那一套用在工作上的让人反感的,没有温情的、冰冷的规则。
工作可以打包回家,但不要将工作上的不好的气氛和态度带进家门。
单位和家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对待——
经营事业,以理性为要,因为利益为重。
经营家庭,以包容为要,因为和谐第一。
工作和家庭都是船,但不能是同一艘。
事业上,由打拼事业的一方掌舵,东西横行,南北纵贯,自己说了算,目的是开疆拓土,迎风破浪。
在家里,则应该由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协商来决定方向,不能一言堂,一刀切,而需要包容,理解与共商。
总而言之,即使你打造了事业航母,也不代表你能把引领航母的规则用在家庭这一叶小舟上,否则婚姻的小船就有说翻就翻的可能。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谨记:应对工作和家庭,需要两套不同的规则。祝诸位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