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民航总院杨文医生遇害还不到一个月,我们就接连听到了如下噩耗: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恶性袭医事件,无不猛烈地撕扯着我们最敏感的神经,让我们在震惊和爆怒中一次次竭声斥问:为什么还有人对医生举起屠刀!?
想要亲人活的心情有多迫切,每个人都能体会。然而医学存在着太多无法逾越的变数,使再高明的医生也不得不面对无力回天的窘境。
正因如此,上海广播电视台先后于2016年和2019年推出《人间世》第一季、第二季,试图通过全景化的纪实拍摄,抓取和还原一些普通观众无法看到的真实医患生态。
就如影片中说到的:
面对死亡,他们并没有超于常人的勇气
他们经历的,我们必将经历
他们思考的,我们终须思考
所有的这一切,都与我们切身相关。
下面古木就与你一起,回顾几段影片中记录的真实故事。
01
有的时候,医生拼尽了力气,也没有拼到一个治疗的机会
邹磊,24岁,因为庆祝生日,和朋友出去吃了一顿海鲜,生命竟然垂危了。
他在当地经过三天的救治,没有效果,被送到了上海瑞金医院急救科。送到时,他的下消化道已大量出血,情况十分危急。
为了给他争取一线生机,急救科主任毛恩强决定冒着极大的风险帮他做血液净化,排掉身体里的毒素。
血液净化对全身大出血、凝血功能紊乱的邹磊来说,可能是救命稻草,也可能是致命帮凶——但这已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医疗手段了。
毛恩强说:只要他一息尚存,我就不会放弃。
为了做血液净化,急救科紧急从血库调来大量的血液制品。这些血液制品刚拿出来,都很凉,血液加温器又来不及调配,于是医生们就用手、胸口、腋下轮换着温暖它们。
血液净化开始后,这些带着医生体温的血液就被输送到了邹磊的体内。
抢救的第八个小时,邹磊的血液氧饱和度开始上升,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
就在大家看到了一线希望时,邹磊的上消化道出现应激性溃疡,胃里瞬间出血1000毫升。
血库能够调配的血液量只有两个单位,这对邹磊来说完全不够。
毛恩强打电话给血库,竭力帮邹磊争取更多的血液。他在电话中再三说到:兄弟,他还只有24岁啊,24岁啊,没有办法啊。
最终,血库给了四个单位的血液制品。随即,邹磊的血液净化量被开到最大,输血速度被开到最快。
面对危急的情形,邹磊的家属六神无主,一遍遍地问医生,“还有没有希望?”
医生回答:扛啊,我们也在死扛。
然而,即便将所有医疗措施都毫无保留的用在了邹磊身上,抢救还是失败了。
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医生拼尽了力气,也没能拼到一个治疗的机会。
但是,我们能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将他们此前用体温暖热的血袋,不遗余力的争取和不眠不休的死扛,看成是没有意义的徒劳吗?
「永远去帮助,常常去安慰,有时能治愈」
——这是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也是天下医生的真实写照。
02
医生的坚持,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李娜,19岁,因患有多发性大动脉炎,引发了冠心病,心脏左侧两根冠状血管完全闭塞,仅有的一根可以供血的右侧冠状血管也阻塞了90%以上。
这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血管通道,维系着李娜全身的血液输送。如果这根已经有严重病变的血管也堵住了,那再好的医生也将回天乏术。
考虑到李娜的岁数和身体情况,医生在 “心脏搭桥” 和 “心导管介入” 这两个方案中,选择了难度更大的后者。
然而,由于李娜的心血管闭塞过于严重,医生在进行了6个小时的反复尝试后,还是没能打通她的血管。
尽管如此,手术后,医生仍然认为,心导管介入是更适合李娜的医疗方案。
但这一次,她的父母犹豫了。
吴伟,与李娜有过一次类似的手术失败经历。他55岁,患有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心脏右侧冠状血管中间部位完全闭塞。
在第一次手术失败后,医生也建议他等待时机,再进行一次心导管介入手术。
与李娜的父母一样,吴伟也有犹豫。
同样的手术方案,再做一次,能够获得成功吗?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们还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
他们的手术被安排在了同一天,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主刀。
对葛均波而言,这两场手术不仅考验着他的技术,也考验着他的信心和坚持。
吴伟的手术在上午8点准时开始,手术室内葛均波一点点的推送着导丝;手术室外,数十位来自各地的专家屏气凝神的关注着手术的进展。
手术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导丝送达吴伟心脏堵塞的位置。然而,由于吴伟的血管长期不通,堵塞物钙化,导丝根本通不过去。
于是葛均波决定,从主血管旁边细小的侧支血管绕行到主血管的另一端,反向进行疏通,这在心导管手术中被称为 “逆向技术”。
但是,由于侧支血管繁杂而细小,导丝就如进入了迷宫,始终难以走通。
在正向和逆向都走不通的情况下,不仅葛均波感到为难,在场的各位专家也都拿不出更好的办法。
但葛均波没有放弃,他回到了手术的起点,再次从正向进入。然而,正向进入又一次失败了。
此时,手术已经进行了3个小时。由于手术是局部麻醉,吴伟的意识逐渐清醒,有些躺不住了。葛均波一边安慰着吴伟,一边继续着努力。
他再次从逆向进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寻找最后的机会。
在尝试了近4个小时后,转机终于出现了。葛均波从最远端的最后一根血管进入,使导丝成功到达了闭塞段的末端;接下来,只要能将闭塞段打通,就能够建立起完整的通道。
然而就在成功在望时,导丝的头部忽然打了个结,没有力量再继续推进了。
此时将导丝拉出来,很容易将刚刚走通的血管拉伤,导致通道闭合;但手术不得不重头开始。
至此,手术已经进行了5个小时。
在这5个小时里,葛均波始终穿着十几公斤重的铅衣,一只脚支撑站立,另外一只脚踩X光。从头再来,考验着他的体力和信心,但他仍未想过放弃。
又经过了30分钟,完整的通道终于被建立起来了。
这是决定手术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步骤。为此,在场的专家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随着导丝的推送,两枚支架成功植入,吴伟的手术在耗时近6个小时后终于成功了。
然而,葛均波并没有休息的时间,随即他就进入了李娜的手术。
这一场手术,难度更高、风险更大,李娜在手术中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心脏缺血而猝死。
尽管做了大量的预案,葛均波仍感到紧张和担忧。
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手术的进展异常通顺,导丝顺利进入了李娜心血管的病变处。
就在大家准备庆祝时,葛均波的手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精细操作,开始剧烈的抽筋。
经过快速的处理,葛均波回到手术台,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继续推进着导丝。
手术已经接近成功,他不想手术出现意外。然而,两分钟后,他又一次痛苦地离开了手术台。
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完成整台手术了。在确保完成了高难度部分后,手术交由另一位专家接手。最终,手术取得了成功。
曾经的失败、患者的犹豫和这一天内种种的突发情况,都让这两台手术一度接近放弃的边缘。
但家属、患者和医生共同的坚持,换来了李娜和吴伟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的机会。
医生的坚持,源于对生命的敬畏。
他们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克服着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03
面对失败,医生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
医务处的综合接待办是瑞金医院处理患者投诉的地方。这一天,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程东峰被叫到了这里。
很少有医生会在病人面前哭,这会被人误会,认为医生承认了自己有过失。但程东峰忍不住了。他为这个病人写了46页的病史,开了106页的会诊记录,124页的医嘱单。如今,这些努力全白费了。
记者事后采访他时,他说:手术像拳击一样,一拳打倒了,有些病人爬起来很快,有些病人爬起来很慢,甚至爬起来了又摔倒。作为病人的家属,跟医生是站在一个战壕里的,大家一起扶他站起来。到最后还是站不起来,作为家属,是不是能够理解这个过程?大家都希望把人救回来,突然就终止了……(说到这里,程医生的双手紧紧交扣着,不断发出带着哽咽的叹息声)
大家或许会觉得,医生看多了生死,应该比大多数人更坚强、更抗压;但在综合接待办,你会发现,不是这样。
很多医生即使在医疗行为中没有过错,依然会内疚。
这个过程无比残酷和艰难,却几乎是每一名医生的必经之路。
X医生在2017年11月9日接手了一位患有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患者在做了手术后,于11月22日正常出院。一周后,患者腹胀再次入院,动了第二次手术,最终医治无效死亡。
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医疗差错,瑞金医院的医疗缺陷委员会对X医生进行了严格的质询。对疑难杂症的复盘,有时就是医学进步的开始。
经过专家们的讨论,X医生对于两次手术的选择和时机,包括入院、出院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只是患者两次肠梗阻间隔时间太短,没有给医生太多的机会。
X医生没有医疗过错。
X医生的上级黄粱,在综合接待办跟病人的家属一点点地讲病情。家属们克制着自己的情绪,没有拍桌子,没有摔门,只是哭着听,努力理解着病情怎么变成了这样。
病情的变化不仅家属想不通,X医生也想不通。
尽管没人指责,患者家属也与医院达成了和解,X医生的思想包袱仍很大。两个月后,他被查出来得了甲状腺癌。
我们知道医生常常要面对死亡,然而我们并不知道,看多了死亡的他们是如何支撑下去的。
每一位病人都希望医生能够妙手回春,但在病魔面前,医学常常是苍白无力的。
如果你走的够近,就能看到医生皱起的眉头,紧握的双手,和眼眶里的泪水。
疾病,死亡,都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这人人都懂;但当它具体到个人时,我们总是不太容易接受。
死亡不仅是个体生命的离去,它还考验着活着的人,如何继续活下去。
培养一位优秀的医生,至少要15年。医生的培养,不仅来自于医学院,更来自于广大的人民。
每一个医生都是人民的宝贝,如果你真的懂得失去的痛苦,就请不要再让我们承受更多的失去。
致敬所有在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古木说】,让古木知道,路上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