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场景,遇到孩子不讲理的情况。
规则感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给孩子建立,怎么建立呢?
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孩子,但是,在孩子有自我意识以后,就可以开始给孩子建立规则感了。这个规则感的建立不是从哪一天突然开始的,是从小开始,就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比如,从一开始吃辅食的时候,就告诉孩子,我们洗了手,就可以坐在餐椅上吃饭了。玩儿玩具时,每一次孩子玩儿完了,家长去收拾的时候就说,我们这个玩具不玩儿了,我们要把玩具放回去。过街时,告诉孩子,你看现在是红灯,我们需要等到绿灯再走。去外面玩儿的时候,别人在玩儿的玩具,就要等待别人不玩儿了再去拿。
这些规则意识其实在家长的生活中就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
然后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界限。
就拿筷子这个物品来说。很多家长会觉得筷子不是一个很好的玩具,因为筷子很危险,如果跑动很容易戳伤孩子。但是我们平时吃饭时又会用到筷子,那么这个界限是什么呢?比如,在吃饭的时候是可以用来吃饭的,但是,平时玩耍时,筷子类的东西是不能拿的。
再比如,平时在家里,孩子可以大声说话,或者在开阔的地方,大声喊也没问题。但是,如果在电梯里,在公共场合,在图书馆,大声说话就可能会影响别人。那么,我们就要给孩子这个场景性,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可以,什么时候不可以,为什么。于是,孩子在不断的实际生活中不断的去试探这个界限,就会知道家长的界限,每件事的规则是什么
比如,哭的时候,可以哭吗?可以啊,但是,有些地方不行
不吃饭可以吗?可以啊,但是下顿饭之前不能吃零食,水果。
想玩儿手机可以吗?可以啊,只能玩儿3分钟,5分钟~间隔4小时才能再玩儿。
我们提倡尊重孩子。尤其当孩子处于叛逆期,秩序敏感期和执拗敏感期时,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敏感期。但是,这个尊重不是无休止的尊重。我之前碰到过一个家长咨询我说,孩子处于执拗期,给孩子穿衣服时,孩子说要自己穿,给孩子以后,又说要妈妈穿,妈妈一拿过来,孩子就开始大哭,说要自己穿。。。循环反复,妈妈完全搞不懂孩子要干什么。其实这个事情我们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平时是否够尊重孩子,或者帮助孩子发泄和梳理情绪。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认为随便说什么都应该得到无限制无休止的尊重,用任何方式都是合理的。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在借题发挥,发泄心里积压的情绪,等孩子把大部分情绪就释放了,就可以很好的和孩子互动了。孩子的借题发挥还有可能出现在平时家长和孩子们玩儿游戏的时候,孩子困的时候,都有可能因为一点小的不如意而大哭大闹。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去很好的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就好。详见《舒缓情绪的小游戏》。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其实是跟家长给孩子申明的规则性和界限有关了。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不是随便无理的对待都可以。家长可以尊重孩子,但不是无界限无条件的。比如,家长可以第一次尊重孩子说要自己来,然后孩子又让家长穿的时候,家长需要确认几次,如果确认都没用的情况下,家长还需要给孩子申明,你说了让妈妈穿,如果你等下后悔了,妈妈也会帮你穿的,你可以哭一会儿,但妈妈会帮你穿上!给孩子说清楚选择后,会发生什么。
所以,当我们跟孩子约定好了规则,但是孩子反悔了又哭怎么办?不认规则了怎么办?这是我们就要提前申明,如果孩子遵守会是什么场景,不遵守的时候,孩子可以做什么,家长会做什么。在这样的提前申明下,考虑周全,让孩子知道耍赖是没用的,自然而然就会尊重规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