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个假设:重点大学毕业后的你,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是1600元,每天早上需要6点起床,坐一个半小时的公车,然后再花5块钱坐摩托车到单位,公司里的同事都是已婚混日子的太太,这样的工作你做不做?
是不是感觉能在这单位干一年已经很佩服自己了?
是不是感觉这单位完全看不到前途和未来?
是不是觉得待在这单位的自己饱受委屈?
是的,我也这么认为。
但我发现,曾经在这种环境里待过的人,后来的人生都特别的出其不意。
我举的假设其实并不是假设,而是真实的事例,发生在我先生的身上。学城规设计毕业后的他进入了政府单位,但却是合同工。因此没有福利和好的待遇,除了1600元到手的工资,什么都没有。
当时我还在美国读书,先生与我只是多年好友。那时候,他对大洋彼岸的我说: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要持续多久,虽然我理想中的工作不是这样,但现在也只能这样,挺好。言辞中对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的不满和抱怨,只是陈述。
在看不到未来也没有机遇出现时,先生决定待在原地,不带任何焦虑和欲望的去生活。
在这1000多个日夜里,他时常在空闲的时间研究新的软件和程序;在慵懒的午后睡一觉养神;在夏日炎炎的清晨骑单车去上班;还在这无欲无求的时光里拿到了硕士文凭。
他在不慌不忙中过着朴实的生活却也乐在其中。我虽然有好些年没有见过他,但从每一次的聊天中,我都能感受到他特别清楚自己的定位和处境。
哪怕在我们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为何还要待在这个毫无意义和未来可言的工作岗位上时。他却清楚的知道这是一段蛰伏期,是一段必须要忍耐的时光。
他对我说:也就是无法送女朋友特别好的礼物和国外的旅行。但人这一生怎么过都是过,取决于你自己觉得值不值得。
这是一场青春与岁月的角逐。就好像高手之间的对决,最后只剩下忍耐力的比拼。
3年后的元旦我有事回国,飞机落地的瞬间打电话给先生想蹭饭。先生在电话那头平静如斯的和我打趣:没问题,我已经考入了设计院,有钱请你吃大餐。
我在惊讶之余才了解到,1000多个日夜后的某一天,先生终于等来了一个市设计院招考的机会,而他凭着这几年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兴趣,轻松过考入职。
整个院都是清华北大高校研究生毕业的员工,甚至还有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以及中规院这种牛逼哄哄学校出来的人。
先生没有强大的教育背景,但他却从来都不曾焦虑。后来他教育同在职场却异常焦虑的我:教育背景只是敲门砖,但工作需要的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就是实力与思维能力。而专业知识这东西,你在这个岗位上多做几年也会得到。
设计院入职的前半年,作为新人,他接触不到好的项目,也因此拿不到项目提成。换句话说,他依旧只有每月1600元的工资,只是待遇上比之前好了很多。我常打趣他说:感觉还是很“穷”啊。
先生依旧毫不在意:有什么关系。能做多少就去做多少事,空余的时间不正好可以陪你,增进感情。
先生一直用一种沉着冷静的态度在面对工作,无论是在怀才不遇的时期,还是在事业巅峰,他一直都不骄不躁,一丝不苟的只专注在眼前每一个项目里,其他的,一概不闻。
或许这样的人,不适合做领导,也鲜少有机会往上爬。
但在工作上遇到这样的人,领导喜欢,下属也喜欢。
单凭这份忍耐力,就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跨过去这一步,黑暗将变黎明。但黑暗要持续多久,我们谁都无法知晓。
借用先生朋友圈的一句话:要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