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2017年8月来到简书做作者经纪人。刚来简书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了一位叫“道长是名思维贩子”的作者。
坦白讲,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并不算好。名字里有“道长”,在看看他之前写的大多是《道德经》、去拜佛之类的文章。于是我脑补他是一个油腻的中年神棍,并没有多大在意。但因为他的文字还算利落,思维也比较连贯,所以还是决定观察一段时间。
托简书产品和安卓手机的福,我关注了“道长是名思维贩子”之后,并没有收到任何道长文章更新的提示,就彻底把他给忘了。
二
17年11月的某一天,我的同事小明向我推荐了一位作者,说这个作者写得还不错,逻辑清晰,而且主题一致,让我看看,是否有签约出版的可能。
打开小明丢给我的链接,发现此人正是我之前关注过的道长,又看了他那段时间写的几篇文章,让我很惊喜。尤其是他那篇“我是一名内向者,如何通过表达去掌控局面”,应该算是他的早期的代表作了。
他一贯的写作思路,就是先建立起一个让读者共鸣的话题,提出一个读者都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背后的原由,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其实说穿了,就是传统的三段式写法。
文章中比较精彩的部分在于他分析问题的思路。当时他以“颠覆思考方式、打破头脑禁锢”为基调,以“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为主题写了多篇文章。文章的观点新鲜有趣,分析角度也很独特,文笔相当流畅自然。我感觉他找对了自己的写作方向,于是毫不犹豫就签下了他。
三
我私下认为道长的写作方法,其实就是写论文中比较常用的“文献综述法”。这也是我们做版权经纪人达成的共识:能写好论文的人,一定能写好非虚构类的作品。
受过论文写作训练的人,一是会针对某一细小专业的课题来定写作方向。而这个方向一定是没有人研究过的,或者是你的分析研究可以推翻前人的结论。
二是在论文写作的前期,需要阅读大量的针对专业领域的相关资料,从中发现新的观点或者启发出新的写作思路,或者这些资料能够有力地证明你预设的结论。顺利的话,你可以分析整理出非常亮眼的观点,在学术界有所作为。当然,如果你不幸,这些堆积如山的资料并不能为你预设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证,你只能重新再来。
这种“文献综述法”比较耗时费力,既要下苦工,又要勤思考。所以道长的更新速度也非常慢:查资料、阅读、分析,再到构思、起笔,最后稿成,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且是全职来写。由于经常要推翻自己的文章,重新来过,道长的写作时间显得更为漫长。我的文件夹里就摆了多篇道长写废了的文章。
楚桥读唐诗的“唐诗宋词系列”,也是写得非常慢。尽管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文学功底,但在写作时,还是需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力求每一处史实都有据可依,每一个字都能给读者带来新鲜感。
楚桥和道长他们这种比较严谨的、“死磕”的写作态度,使我非常佩服,也是我最看重的一点。所谓“不疯魔,不成活”,市场上真正长销的书籍,都是这样写成的。
四
我签下道长后,就把他的作品推荐给了各家出版社。不到半个月,磨铁图书公司就以比较好的版税条件签下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认知颠覆》,这是当时简书版权跟民营图书巨头磨铁合作的第一本书。
转年来到18年4月,掌阅的知识付费项目组也签下了《认知颠覆》一书的课程制作权,并且给了一笔不错的预付金。而这个时候,道长的文字稿也才写完,刚刚提交给磨铁的编辑。
在那段时间里,课程稿和书稿同时投入制作,磨铁的编辑和掌阅的运营都给出了修改意见。同一部作品,针对不同受众,要做出两个方向的修改和调整,加上还要写新的稿件,当时的道长几乎陷入了一场写稿大作战中。
书稿进行还算顺利,磨铁的编辑老师也很负责,并且尽心尽力地完成整个编辑流程,书籍的封面也磨了许多稿,终于定了现在这一版。
五
18年的11月末,刚好距离签下道长过去了整整一年,《认知颠覆》这本书也终于上市。两周之后,从磨铁就传来了加印的好消息。这对于一个刚刚成长起来的新人作者来说,非常难得。同样也说明,读者对他的内容很是买账。
2019年1月12日,成都言几又书店将举办《认知颠覆》这本书的新书分享会,道长将会在现场跟书友们一起分享“死磕问题本质”背后的故事。成都的朋友可以直接前往会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据目前所知,报名人数已经远超现场座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