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本书,是“决定”学习原谅。原谅是为了重拾生命的能量,清除内心的不安和伤痛,让内心感受到平和,让身心都自由。
原谅,并不意味着要握手言和,也犯不着要对方道歉。甚至你不必告诉伤害你的人:我放下了。忘记曾经的伤害,也并不是原谅,那只是否定。原谅,就像在粉刷一面有污点的墙。
有时无法原谅,也是因为自我保护——害怕自己再受伤。
原谅,不容易。
豆瓣的译者帖里,我跟帖时间是2014年夏天,我在说翻译得好不好待看完再评判——四年后发现自己的mark时,惊呆。读书如抽丝。
从装帧到标题,都像鸡汤的一本。其实作者是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原谅项目学者。
我非常清楚当时为何会买这册书——那时候,我“决定”从失恋阴影中走出来。因为失恋,自我否定、破罐子破摔、借酒消愁、封闭自我……我的委屈比天大,愤怒不解伤心之后是自我放弃。其实怨恨和伤痕,一直在。自我负面判断,有毁灭性。失恋后的整个三年,就是消沉、自我怀疑的三年,但我知道骨子里我有求生欲望。后来,我接纳了这样颓废的自己,也原谅了这样的自己,在无数次自救式阅读和课程后——其间,并没这本书参与。
时间会治愈一切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不然也不会有PTSD——人群中比例超过8%。而一般人,其实很难独自应对心理创伤。
原谅是有方法的。
老外的心理读物,常常有“练习”,是“术”,总有步骤一二三,但也会说“道”,只有知其所以然,才不至于误解方法。
这本书需要从头到尾慢慢读,而且,更重要的是练习。它是个指导手册,而不该只是个“读物”。前后有重复、类似,和不少心理学大众读物一样,往往会觉得“啰嗦”。但若不是一口气读完,而是“练习”,这本册子的使用,大约要维持几个月。
心中有怨恨,内心无安宁。压力爆棚时,持续冥想或沉思都有用,20分钟左右,就可以让你平静下来。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也更有利于思考。
你不能真正原谅,因为,觉得他“欠我”,要的,对方没给。三封信,也是种方法。把这些不安和恨意、索求,通通写下来,做一次委屈与失落的讨伐,也许心灵就得到一次洗礼。若以对方口吻,再回复一封信,甚至对自己说“抱歉”,也许就得到疗愈。最后,写一封感恩的信,写下对他的欣赏、感激,写下他带给你的启发,他的优点,
原谅,不是精神胜利法。因为理解,所以同情,原谅很可能发生。
或者若干年后,若有机会与当事人心平气和排排坐聊聊天,也许心结顿解。
我们对某人某事无法释怀,是因为觉得“不公平”——他不知道他伤害了我,原谅他是否太便宜他了。但,也许这件事,别人有不一样的看法,也许觉得不公平只是我们自己的角度。
换位思考是种能力,也是可以学习的。“我不一定是对的。”是谦卑,是“我并不知道事实的全部”。不要让自己像刺猬,不要过度保护自己,不着急自我辩护,不急着对外攻击。当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生活,多一点包容、理解,原谅自然发生。万事有因,一些决定欠妥,在彼时,可能是“最好的决定”。
原谅,是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让我们除了习惯性的视角之外,多增加一个新角度,更加合理地去看待这一切。
书里提到了爬虫脑、边缘系统、新皮质。当人在压力下,痛苦、愤怒等情绪会占上风,人会不理智,难过、绝望等情绪爆发,酗酒、赌博等成瘾行为无法克制,我们不是打,便是逃,要不就原地懵逼。原始脑保护我们,但也会让我们成为“被害者”,陷入消极思维。压力超载,人很容易崩溃,绝望、挫败、孤独……身体也会有各种反应。慢性的心理压力,则带来睡眠障碍、身体疼痛、容易感冒。
我们早期的经历,也会让我们有很多偏见和负面反应,要改变这些习惯反应不容易。当下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也许只是勾起了早期事件的伤痛。大脑是分不清真假的,美好的自我想象,也可以改写曾让我们不安的经历。
书里也提到了很多心理学经典作品。
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关于集中营幸存的册子《活出生命的意义》是本经典。
我们自己的需要,其实多在潜意识中。说出自己的需要,并得到满足,不容易。关于这点如何做得更好,可以参考《非暴力沟通》。
憎恨与愧疚,会消耗我们的生命。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如何面对内心的小恶魔?如何更诚恳面对自己的内心?
原谅别人,也要原谅自己。
那些惹得我们情绪反应激烈的事件,通常都是我们自身心理问题投射,想要解决它们,首先要原谅自己。
我们永远有选择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