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写这篇会不会拉仇恨,今年高考后有篇文章火了,一个农村的小姑娘考上了北大, 写了篇《感谢贫穷》的文章.。 " 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 相比去年同样火的考上北大的文科状元熊轩昂说的那段:“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
正反两面, 我更相信男孩所言,就是一场”实话实说“,女孩的文章更多的有走秀之意。《感谢贫穷》的宣传谁的需要。谁说阶层固化, 高阶层不是给了你一丝曙光的需要了么。看, 你们通过努力是可以进阶的, 看到没,但需要十二万分的努力哦!这种对极个别的个例推崇之至,百分之乃至千分的概率你觉得有说服力么 ? 或者我TMD恶狠狠得假定她让生在江苏,生在湖南吧,上个农民子弟学校吧,看到时是否还能感谢贫穷。
父母的见识决定孩子走多远,但没有人会告诉你见识是需要金钱来凑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你也要有万卷书供他来读, 行万里路跟需要盘缠来支撑,更何况外国的盘缠还需更多的毛爷爷来兑换。父母的陪伴决定是最好的老师,那你也需要有时间陪伴。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引导孩子的成长,如果自己每天累死累活忙得像狗一样,你只想洗洗就睡了,哪有心力来言传身教,或许反面例子还差不多。
再看看黄渤讨论人生起跑线问题的视屏, 几个问题,就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来拉开了最初在同一起跑线的孩子的差距。 来一起回顾下:
1. 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2. 的父母有没有给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3. 你的父母是否让你学过学习以外的特长, 并且现在依然保持一定水平?
4. 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5. 父母是否承诺过你要送你出国读书?
6. 父母是否视你为骄傲,在别人面前炫耀你?
鄙视链就是这么拉开的。中产阶级对教育的鄙视链就是各种奇葩。就说英文吧,当你的娃看喜羊羊灰太狼时,人家娃在看英文原版迪斯尼;当你在死啃书本狂背单词时,人家娃在上夏校读原版与外教无障碍交流,英文不仅仅是一项基本技能而起已经成为孩子见区分阶层的又一种标准。
这时候你还感谢贫穷么,你还会写出“ 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 的句子么? 我得说你的内心是得有多强大,强大到哪怕心中一万匹草泥马奔过,也要依托贫穷而找到自尊,逆袭成功。如果贫困能带来的逆商能解决的问题, 这TM不是逆商,是硬伤!
联想到目前红火得很的中外办学, 不算低的分数线 +10-16万/年的学费,掳走了一批有经济实力还算聪慧的小孩。在江苏,经历过中考就已淘汰了近50%的孩子,剩下的50%再经历重点高中、大学的提炼能出线的一本率就去年看只9%, 985、211更是分子中的小位数。孩子的高考成绩如果中档线以上但又不能搏个有名气的院校, 那父母肯定就选择高昂学费的合作办学或者直接出国。 假定你的分数一般父母也没个经济实力,怎么办? 那就只好普通2本3本上上呗,至少还是个大学。大学中你碌碌无为一晃4年,毕业即失业,你靠着父母亲朋的关系来找工作, 这时的差距除了财力外更加上了你荒废的4年时间成本。你身边都是和你一样人,你的朋友圈决定了你的阶层。
70后的家庭也就只能有一个孩子,所以如果可以一切都是可提供的最好条件。读书是他们目前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但并不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方式。有时间就可以逛博物馆、听音乐会、看场演唱会,参加个社团,都是生活中日常的小点缀。选择上国际班的娃可以轻松上阵,因为他们的选择是面向全世界排名的优秀教育,而国内教育的娃同样也不闲着,英语是必备选项,万一高考不顺心还能考个SAT、托福出国,这些都是需要用钱赤裸裸砸出来的机会与选项。戴BOSE耳机、卡西欧电子词典,凌美笔,阿迪球鞋等等,城市的孩子在一点一滴中拉开彼此的差距。我相信见识过了你才不会被简单的物质所困扰,为琐碎的人事而纠缠, 才知道人心的博大、世界的宽广,才不会一惊一乍而是懂得生活的荣辱不惊。
以前还跟儿子讲过“条条大路同罗马”的话,他直接回复我“我只想生在罗马” 。 我还想生在罗马呢, 但至少我努力在得使我自己在一点点往“罗马”靠近, 我在努力前行, 你也必须如此。只有这样未来的你的下一代才会有生在罗马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