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第3章——代替惩罚的方法。
学习任何方法技巧都会有从笨拙到熟练的过程,回忆我们刚学开车的时候,手和脚好像不是自己的,感觉总是不听使唤。但是经过一次次的训练和练习之后,终于成为一名老司机,做到车人合一,这个时候感觉方向盘好像长在手上,刹车油门好像长在脚上,开起来是那么得心应手。
相对学开车,教育孩子会复杂很多,刚开始使用那些方法技巧除了不熟练,还有孩子的不接受。再加上,我们原来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需要随时提醒、控制自己,才能避免回到老路上。
也许你仍然还在用原来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但是你应该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事实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已经是进步了,它是改变的开始。
当我们用新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他们还是不当回事,该干什么还干什么,甚至反抗的时候,我们能想到最后的办法只有惩罚了。
家长对于惩罚孩子给出的理由有:
“如果不惩罚他们,他们就会逃避管教。”
“有时候,我很生气,没有别的办法。”
“如果不惩罚,孩子怎么知道他做错了,以后不再做。”
“我惩罚他,是因为那是他唯一能理解的管教方法。”
家长小时候自己受罚时的感受是:
“我经常恨我妈妈。我会认为‘她真是一个泼妇’。之后,我又会有罪恶感。”
“我会觉得:‘爸爸是对的,我很糟糕,我理应受罚。’”
“我会幻想我病得厉害,让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后悔。”
“他们真坏。我要报复他们。只要不被他们抓住,我还去做。”
惩罚带给孩子的感受是:敌意、仇恨、抗议、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然而,家长们担心:
“如果我放弃惩罚,岂不是让孩子来掌控一切了?”
“我担心没了管教他的最后一招,让我对他无能为力。”
我的前老板曾讲起过他的育儿经验,他女儿小时候娇生惯养,基本没受过什么委屈,但是也属于乖孩子那种。就这样的孩子,他也认为必须要打一次,才算父母管教合格。终于有一次,孩子因为撒谎,遭到了爸爸的惩罚,但是,孩子不知道,那是她父母“精心”等到的机会。
那么到底不听管教的孩子是应该受到惩罚,还是让他们承受行为带来的后果?
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那如果孩子继续违抗你,这时候,可以惩罚吗?
问题在于,惩罚并不起作用。
大部分经常打孩子的家长应该都有体会,孩子会越打越皮。
惩罚孩子,就剥夺了他内心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非常重要。
书中给出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1.请孩子帮忙。
“你来帮我一下。”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我叫你半天你都不答应,妈妈很生气。”
3.表明你的期望。
“我希望以后吃饭的时候,你能主动去洗手。”
4.提供选择。
“给你两个选择,今天买个小玩具,生日就没有礼物,还是生日送你个大玩具?”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现在把地板收拾干净。”
6.采取行动。
“看来你不想要你的玩具了。”
7.让孩子体验不当行为的自然后果。
“因为你总是磨蹭,导致我们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今天就不去玩了。”
假如所有的方法技巧都试过了,问题还是一再出现,好像除了惩罚,再找不出别的办法的时候,该怎么办?
这时候,情况就会复杂一点,需要用到以下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第五步: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