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多年以前,人类集中出了一批“哲学家”,古希腊那边有苏格拉底,印度有释迦牟尼,我国则有老子等人,这个时代,被德国人卡尔·雅斯贝尔斯等人称为“轴心时代”,喻其为人类文明之轴心。
为什么这个时间段出了这么多“精神导师”,影响了文明的走势,而之前没有,后来也没有了呢?有一个解释是显而易见的,即,此时代之前,即便有这样的导师,也无法留下名声(没有文字,思想无法传播),在此之后,则所有的人都受了他们的影响。
我认为还有别的解释,即,在轴心时代,文明已见雏形,有道之人,可以针对种种社会人生现实,发出评论,他们的“道理”有个着落,而在此之前,文明尚未出现,人们终日与森林田野鸟兽为伍,“有道之人”又能说些什么呢,倘若与人聊天,也只是感慨一下自然而已,留不下太多影响。
轴心时代之后,文明更加发达,然而这对于人们在“道”这一方面却是不利的。一个人要培养“道行”,需要内心清净,生活要简单。老子说,人应当致虚守静,释迦牟尼也说,人应当内心清净,方能有智慧。文明是一个过于复杂的东西,处于文明之中的人,很难清净的下来,所以后来的人在“道行”这方面比之前人是不如的。
老子强调“守一”,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这个观点,在有道之人看来是共通的,庄子也说:“我守其一,以处其和。”释迦牟尼虽然没有直接说这个话,其教诲里也有相当多这方面的内容。禅宗四祖道信则直接说:“守一不移。”他是用中国人的说法,来解说成佛的道理。
然则“守一”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听起来很玄乎,实际上,确实也难用特别直白的话来解释。按着老子等人的说法,懂的人自然懂,“心领神会”,不懂的人,那就别说了。
如果非得要解释一下,那么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说。
其一,是宏观的说法。宏观,并非是说到了宇宙的尺度,而是说人的一生,应当“守一”,什么意思呢?就是应当专注于一件事情,不要随着际遇、环境的变化,而轻易做出改变。
许多人一辈子在做一件事情,做了几十年,从来没有换过工作,这算不算是“守一”呢?这不能算。因为虽然他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可从来没有真的专注地去做,只是当成一门差事,当成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位置,混日子罢了。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不能算数的。所以要专注于一件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是一件简单明了的事情,你得真能扎进去做这个事情才行。
你得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至少不能是反感的,不能是“无所谓,干什么不是干”,这就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了。然后你还得能持之以恒,能够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认真把一件事情做好,比什么都难。
“守一”并不是说你就真的只能做“一”件事情,例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都要面对身体健康、事业工作、情感家庭这三件事,这三件事情里面,一件也不能放掉。不能说我要守一,就只是工作,身体健康也不要了。
“守一”说的是一个人生方向,你要做的事情越少越好,而不是越多越好,越少,则你越能专注,越多,则越散乱。
另一方面,则是微观层次。在每一个时刻,你都应当处于“守一”的状态,也即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点。这一点,可以是任何事情,比如你正在进行的工作,你身体某处的感受,某一个你脑海中的事物,或者仅仅是呼吸。
如此守一,可以让你“守摄心神”,内心不散乱。否则的话,你的内心将如同跑火车一般,胡思乱想个不停,你或许觉察不到,它无时无刻不在想东想西,无有停歇。
许多人一闲下来,便看手机,为什么要看手机?为什么刷朋友圈、微博、今日头条?还是内心散乱,心里在不停的寻求刺激,有一个刺激,则这个心就能再过活一会儿,不停地刺激,则此心永续。
守摄心神,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哪家的修行功夫,都非常强调这一点。如果心神散乱,那么这个人实际上终日里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人完全活在一个混沌的状态。即便他看上去很清醒,照样结婚生子,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做的事情也很靠谱,其实完全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过自己的人生,按着自己潜意识——被深刻影响的潜意识——在过活,从没有真正清醒过。这可以说是“无明”了。
所以,你的人生得是“守一”的,你时时刻刻也都要守一。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一个人要修行,这是必走的路。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内心清净的需求,然而即便是从世俗的角度讲,这样也才能做成事情。东搞搞西搞搞,终究是什么都干不了的。
“守一”是大道理,说起来也似乎只是些“需要专注”之类的老生常谈。然而大道理都是很简单的,所谓的大道理,可能就是你天天都听见,随处可以看见,甚至让你感觉这些话很廉价,这就是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