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他为汉室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落个魂丧钟房,被夷三族的下场。后人提起他总是不免慨叹一声:“帝王多寡恩,功臣多负屈”,那么韩信屈吗?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产生的东西,也没有不发生任何影响的事物。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一定的原因引起,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且让咱们先简单地来捋捋韩信的其人其事,咱们从他的人生历程中去寻找导致韩信魂丧钟房的原因: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年轻时的韩信是穷困潦倒,没有出众的德行,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此时的韩信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毫不为过!后来到项氏集团下当兵终不得志,于是离楚归汉,却又犯下死罪,临斩首前,恰巧遇上夏侯婴,他抓住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机会,以一句“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引起了夏侯婴的注意,与其一番交谈后,禀报刘邦,得以官升一级,当上了治粟都尉。后又几次与萧何交谈,得到了萧何的赏识,虽然萧何几次举荐,却没引起刘邦足够的重视,于是就引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最终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从这段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韩信对自己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位:他知道自己的长处——军事!他清楚地对自己进行了定位——大将军!在志向达到之前,他观察着身边所有的人和事:他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项羽致命的弱点——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失天下心;他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刘邦对夏侯婴的信任,最终危急时刻挽救了自己的性命;他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刘邦与萧何的特殊的上下级关系,并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萧何,得到了萧何绝对的认可,终得重用!诸位看官,“自救者,人恒救之”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的,这句话在这段时期的韩信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朋友们,只要你用对了方式方法(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是正确的,考虑到文章篇幅,在此不作展开,日后会专文阐述),明确了自己的方向,总会有人去帮助你的!
或许是韩信表露出了他内心的想法,也或许是萧何洞悉了文人的弱点与脆弱的自尊:可怜的虚荣!因此,当刘邦决定立即召唤韩信官封大将军时,萧何及时地阻止了,并提醒刘邦需要经过固定流程:1、选个黄道吉日;2、斋戒沐浴;3、筑坛拜将;4、要有一番隆重的仪式,来拜这位大将军。这个方式,把穷途末路的韩信是感动得无以比拟;这个方式最终留住了韩信的人、也留下韩信的心;这个方式,也为最终吕后能顺利杀死韩信埋下了久远的伏笔。
初拜大将军,他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入关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最终消灭章邯势力,顺利进入咸阳,平定三秦,一举奠定自己的军事地位!井陉关前,背水之战充分证明韩信的军事才能!能虚心请教并采纳敌将李左车的意见,从而不费刀兵收北燕,一任战火燃东齐。
然而,在齐国、在他身上,人性中的弱点暴露了;在齐国,他人生的转折开始了!萧尘认为,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这么几个缺点,或许也是人的天性吧:攀比、骄傲、贪欲!俗话说:“脑袋跟着屁股走”,表面意思是说,人的思想总是随着位置的不同而不断改变,深层意思是,随着人的地位的改变,他的欲望也就会随之改变。但是,如果脑袋走得太快,屁股却没有跟上呢?首先,韩信被蒯通看透了他因为比较而产生的骄傲,用一句“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导致了他兵逼齐地,害死了郦食其;其次,拿下齐地都,因为自己的欲望,上书刘邦求齐王;其三,在与刘邦约好共攻项羽的情况下却不赴约,致刘邦败走固陵,然而,在刘邦对他加封齐地后,又领兵前往,终击败项羽!在这中间,项羽遣武涉游说、蒯通费尽心思劝解,他以一句:“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回应。此段时期的韩信,欲望膨胀,自恃功高。他不断膨胀的欲望,促使他忘却了先贤的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不断膨胀的欲望,促使他忽视了汉王与他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他不断膨胀的欲望,导致了他虽看透了人性,看清了天下,却没有看懂自己,没有看明汉王······,他逐渐迷失在他一个又一个足以流传千古的成就之中而无法自拔!或许是因为他曾经穷困过?或许是因为他曾经潦倒过?或许正是因为他曾经的穷困潦倒才导致了他现在的不断膨胀的欲望吧!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刘邦在彻底打败项羽之后,第一时间赶到韩信的军营控制住了军权,架空了韩信,此时的韩信,如果能做到反省自我,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俯首称臣,刘邦或许会放他一马,可惜已经迷失了自我的韩信没有这样做!考虑到天下诸侯的情绪,刘邦在剥夺了韩信的军权后,对韩信徙封楚王,此时的韩信,如果能做到反省自我,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俯首称臣,刘邦或许也会放他一马,可惜已经迷失了自我的韩信没有这样做!在刘邦已经抓捕他又赦免他的罪行的时候,如果他能做到反省自我,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俯首称臣,刘邦或许还会放他一马,可惜已经迷失了自我的韩信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因为他不甘心,他已经从一个成功者沦落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赌徒。赌徒往往都会丧失理性,他在天下大定之后居然意欲谋反······,他没放过崛起的机会,却一次又一次地放任生存的机会从手边溜走。智哉韩信,愚哉齐王!
韩信最终的结局可悲吗?可悲!可叹吗?可叹!他本事大不大?大!本事大绝不是错,但负才傲物就错了;他功劳大不大?大!功劳大不是错,但挟功恃宠,乃至功高震主就错了;他实力大不大?大!实力大不是错,但不知虚怀若谷、藏锋敛锷,那可就是错上加错了!在韩信身上,真的如他自己所言:“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么?司马迁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辑),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朋友们,自作孽,不可活呀!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