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伯凡日知录中年危机的根源_现代教育的阉割这篇文章,感触很多,我也渐渐明白原来为何有中年危机,不是习惯性愤怒就是习惯性焦虑。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我们被威胁驱动的一生。当你完成一个阶段目标,终于到达那个所谓最终目标的时候,你发现那其实还只是阶段性目标,当你完成所有的东西的时候,你变成了一个很平常的人。
吴伯凡老师说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被注入了明确的目标更确切地说是恐惧伴我行。大人教育孩子常说的话是要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会怎么样,好好学习会怎么样,是在一种恐惧的威胁下学习。我们学习是因为不得不学习,而不是我要学习。所以高考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去扔掉所有的书,体验那种仇恨式的快感。
我们的大学更像是一个职业培训机构,而在这方面哈佛却不如长沙大学,因为不实用嘛。伯凡老师说,国外的大学不愿意招收中国的留学生做博士生,因为他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毕业后就去华尔街从事了高薪的工作,这几年的教育全都还给了老师。这其实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的理念,为了一份好的工作而读书,为了名和利读书。而当我们有了一份好工作的以后,长期以往就会出现厌倦的状态,从而进入习惯性迷茫,习惯性焦虑甚至习惯性愤怒的状态里,这就是中年危机。
读书应该是为了什么?
王阳明: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圣人,做像孔子那样的圣人。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叫召唤,这才叫志业。
职业和志业的区别
我们之前的教育是让我们以后有一个好的饭碗,这是职业。而志业是一种使命感,是需要一辈子那么长的时间努力来完成的事业。伯凡老师从王阳明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看如何用“志业”超越苟且。
伯凡老师从三个方面找到应对对策:
1.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最擅长的是什么?
3.你能帮助到别人什么?你做什么能帮助到别人,帮助到世界?
所以我突然发觉,人生的终极价值就是能够对别人有所帮助。或者倒过来说,对更多的人有所帮助是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
所以志向的高远,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我们平常人虽然没有如伟人那么大的格局,但是我们能够去做以上三个应对对策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沃顿商学院的自我管理课》里说,追随自己内心清晰的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去支配时间精力,这样,在事情变得困难的时候,你就更容易坚持下去。这也是说,因为我们一辈子的使命感,所以需要一辈子的学习。重新启用起点式思维,放弃终点式思维,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危机。
面对阶段性不顺的时候,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包容和忽视,不会因为眼前种种纷扰让自己忘记那个目标。
王阳明去世前说:我心光明,夫复何求?是说我的心是光明的,用不着再说什么了。这样渡过的一生,幸福感一定是极高的。
希望你我也有如此这般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