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在学习计划中加入了一项新的内容——看电影。可能有人会说,看电影是娱乐,怎么能看作是学习呢?说实话,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看电影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儿,几乎不需要动脑,把情感交给剧情,跟着跌宕起伏即可,这跟学习的"勤勤恳恳"一点也沾不上边。如果有空闲时间,不看书而是看电影还会有愧疚感,觉得自己是在浪费生命。
但后来我发现这种想法可能是错的,因为我发现有不少大咖(比如,俞敏洪、吴晓波、吴波凡、李笑来等)都会把电影作为他们不多的爱好之一,并对此津津乐道。按说这些大咖们的单位时间价值很高,一寸千金,却依然对电影热爱不已。看来"看电影"一定不是"仅供娱乐"这么简单,到底还有哪些我不知道的益处呢?
带着这个问题和一位从事电影行业的小伙伴交流,他的话给了我不少启发,让我意识到“看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学习途径。当然,这里的“电影”并不是指所有影片,而是指一些经典影片,它们同经典名著一样,是经历过岁月淘洗而沉淀下来的,所蕴含的必是珍宝。
那么通过“看电影”,究竟可以寻得哪些珍宝呢?
首先,电影本身就是导演、编剧等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通过两个小时去见识他们几十年的人生智慧沉淀,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棒的事吗?这里不得不说一位我很喜爱的演员——阿米尔汗,他同时也是导演和制片人。他所参与的电影无不体现着对印度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与突破,充满着浓厚的正能量,比如《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地球上的星星》等。此外,《心灵捕手》这部影片的编剧,同时也是该片主演的马特·达蒙,整部影片不正是他本人对于心灵成长的困惑、追问与解答吗?可见这些影片已不仅是轻松娱乐,更是对世界、社会、自我、人生等大问题思考结果的输出。
其次,电影可以让我们跨时空体验各种人生。理论上说,我们的人生存在着无数可能,但当一步步走过来再回望时,发现脚下其实只有一条路。有无数种可能,但最终我们只能实践其中的某一种或某几种。但不要紧,电影会带着我们去体验多种人生,或现实、或奇幻、或惊险、或美妙,一切皆有可能。在《纳尼亚传奇》里,你会领略到衣柜后面的奇幻世界;在《芳华》里,你能感受到青春与炮火里的文工团。如果说拍电影是造梦,那在我看来,“看电影”是做梦,在梦里过不一样的人生。
第三,“看电影”本身就是美的享受。《罗马假日》里的奥黛丽赫本,虽是我十几年前看过的,但赫本的美已深深烙印下来。电影里,不光有人物的美,还有各种景色的美。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虽是一部武侠动作片,但却把徽州宏村、蜀南竹海拍得那么美,引得无数游人前往。用知乎网友的话说,“看一部电影,也就相当于一次旅游。”
第四,看电影可以学习导演讲故事的技巧。拍摄电影和写文章一样,有多种叙述方式,或顺序,或倒叙,或插叙,开头是平铺直叙,还是悬念预设?《卡莎布兰卡》这部影片作为剧本界的典范,讲故事的技巧也是一流的,不仅完美地呈现了一个二战背景下的爱情故事,更是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跟电影学写作,绝对是一个既直观又有趣的方法。
第五,看电影有助于提升摄影水平。为什么这么说呢?电影和摄影相比,都是以二维形式呈现出来。只不过,电影是动态连续的,而摄影是静态孤立的。所以电影在画面的呈现上,会细致地考虑如何更有美感、有故事。这不也正是摄影所追求的吗?最近让我着迷的《廊桥遗梦》,其中有这样一个分别的画面,大雨滂沱的街角,女主角坐在车内,无意一瞥,发现男主角正远远地站在车外,二人隔着玻璃和大雨深情凝视。这样一内一外、一远一近的构图,让观众跟着心碎。这样的构图既交代了所处环境,也交代了男女主角的内心感受,如这车外的磅礴大雨一般。
正是以上几点让我恍然意识到,难怪那些大咖们愿意花出宝贵时间去看电影。看来,很有必要把“观影”列进学习途径里,能有这么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方式,何乐不为呢?
我的计划是每周一部电影,只看经典。但经典里也有很多题材,先从自己感兴趣的看起,比如科幻片、励志片和爱情片。此外,还可以请懂电影的小伙伴推荐一些影单,和爱看电影的小伙伴交流心得,从一些电影公众号(比如“影单来了”)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影片。
虽然说看电影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但一忙起来很容易忘。为保证自己每周必看,我采取了一个小办法,要求自己每周五在朋友圈里向小伙伴们推荐周末电影,通过输出的方式倒逼输入。
此外,我和好友还设计了一个“观影清单”,每当看完一部电影时,就会在观影清单里进行记录:什么时间看的?和谁一起?在哪看的?为何想看?观后感想等。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对全年观影情况有一个清晰直观的呈现。既然看电影是一种学习方式,那如同读书一样,需要有记录、有总结。“观影清单”正是为了记录这一学习行为。
想起吴晓波的一本书,名为《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对我来说,什么才是“美好的事物”?“看电影”必定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