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写字的家伙:
我自己目前被这种排版迷住了,各位没有异议的话接下来几篇可能就这个风格了。这篇很可能是上一篇的下篇。
目录
1)啰里八嗦的开场
2)平台还是精细化服务
3)推平障碍租出去的房
4)制造条件也要上的车
5)结尾
开场
大概在前两年,在本波科技创业浪潮进入火热阶段的时候,一大批程序员,假装程序员,以及假装不起来但是就这么算了的创业者们前赴后继地跳出常轨进入伟大航道,打造自己的点子。于是一个概念在硅谷逐渐流行:B2D(Business to Developers)。所谓掘金不如卖水,开发平台,页面优化分析,快速建站等为立志创业或淘金的真伪程序员们提供服务的公司纷纷涌现,其中很多凭着这股风潮获得了可见的成功。
然后你回头看了一下标题,突然发现我写的是Business to Hosts。
那么绕回来,在这两年,随着Airbnb为首的分享型经济或勉强能扯到分享型经济的边的平台们纷纷崛起进入火热阶段,一大批之前循规蹈矩地生活的平民们也前赴后继地登上了适合自己的平台,用多余资源换些外快。
于是一个概念被我为了写这篇文章生造了出来:Business to Hosts, 为那些充满热情地打算在这股分享大潮中分一杯羹的平民们提供服务的公司。
平台还是精细化服务
有些东西是很难在逻辑上找到尽头的,比如自然数,以及平台。因为无论何时你都可以在现存的平台后加个“的平台”的修饰从而变成一个新的东西。
如配图所示, 以“MAKING THE SHARING ECONOMY WORK FOR YOU”为口号的peers.org旗下FIND WORK就是其中代表,它是一个分享经济相关平台的平台。
首页上分门别类的复选框们大概是这个领域残酷竞争的前端化体现(相较之在互联网时代早就过时的表达“文学化体现”而言)。
从前,你是有空房而想要去找Airbnb,有闲车而想要去找Lyft。 现在,你是想要搭上分享经济的顺风车而去找自己已经有了什么。
而从这个角度看来,先不说你已经有什么,能让你用所有之物换来金钱的地方真是出人意料的多。就连单一条目下都出现了很多基本在干同一件事的平台,需要通过广告来让自己更显眼。当然,它们应该有微妙的不同,不过幸好这个平台的平台已经提供了回报率这一统一参照标准,毕竟,这是人们涌进来的很大动力(如果不是最大的话)。
刚才说过peers.org心有大爱,所以除了上文的平台外,它还准备了更方便地从分享型经济平台上挣钱的工具包检索。毕竟,想要在已经成功的平台上蹭一杯羹的人和想要和它们分蛋糕的人都很多。
推平障碍租出去的房
基于以Airbnb为主的各类闲置空房平台的服务已经在上篇《Airbnb for Airbnb》中提及,这里是想要说它们的主要模式,是为可能的房东降低或者推平将房间成功出租的障碍。
比如,一个Airbnb上的普通房东不见得特别擅长设置条件来筛选自己喜欢的客人,更不见得能像淘宝小二一样整天守在网上等着潜在客户询问并即时回复。对这些人来说,Guesty以及同类公司能消除这种痛苦,
而和不断入住的租户一起出现的是不断需要面对的房屋清洁问题,同样,一个普通人是不见得热爱这种时不时彻底清理让房屋光亮诱人的体验的。这种情况下,Homejoy(要说的是它其实主打懒于家务的都市人)和它的同业们就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出现了。
除此之外,还有Hotspot这样照顾打算挣外快的人在税务方面的隐忧的。以及之前提过的Boxpitality这样让出租者能确保客人的更好体验的公司。需要比喻的话,它们就像设成自动模式的钓竿,当一个人成功在池边占到位子后,他或许总愿意为一个不需要额外能力的,高级的钓竿多付一些钱。
制造条件也要上的车
虽然Uber,以及偶尔一并躺枪的Lyft,因为其比较糟糕的公关和比较公开的逐利行为遭到了分享经济支持者的一些鄙视。我们还是不能否认,它目前正在推行的同程拼车UberPool活动,以及最开始时帮助私家车主利用空闲时间获得收入的愿望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一个平台的壮大总会使它变形,可见收益的确认会吸引更多原来不在意的人,而那些人中的一些就碰上了一个似乎非常根本性的问题:
没有车怎么办?
Breeze就是这样一个,为缺乏车这一根本性基础但仍然打算加入Uber或Lyft赚一把的人提供服务的公司。Breeze(通过第三方)提供车辆,并以较为灵活的归还时间限定来吸引租车司机。虽然这个服务在早期经历了非常狗血的被Uber封杀(因为条款限制)后又解封的桥段,但目前看来它还是稳稳当当地运作着。
以Breeze为代表的,就是在这些平台们已经完全商业化后为非目标用户(没有车的服务提供者)制造条件上场的服务。
结尾
让我们再回到啰里八嗦的开场。
在创业浪潮兴起后,一大批为了程序员提供服务的公司随之涌现,但随着非专业的,欠缺技术的入场者的增加,更新的一些B2D公司转向了为这类小白提供强行创造游戏资格(比如快速架站)的服务。
而现在,在分享类经济已经成为生活中的普遍模式后,我们或许也可以期待,在“扫平障碍”那类服务之外,更多的为非目标用户“制造条件”的公司也将出现。
注:
1)Pingwest曾经发布一篇写得不错的介绍B2D市场变化的文章
2)如前所述,有问题可以邮件或者留言。
3)文章不长的情况下我会在这里加一些毫无营养的科技新闻的吐槽。
[再注:本文在3月11日发布于钛点微信端,然后,啊忘了放上网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