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未读完《南方人物周刊》关于电影《大象席地而坐》斩获第55届金马奖最佳影片以及最佳改编剧奖的前情事理、影片本身的价值追求更甚至于其中倍感惋惜的悲怆故事的细节揭露时,我是无论如何不能够深刻地去发省内心对于人性的片面思考。而读罢,我却久久难以释怀。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自己的成长阶段发生更迭。说的通俗一些,莫不是离开学校进入职场,结束了对父母二十几年含辛茹苦供养的依靠,经济慢慢独立起来的我更加真实地直面社会的冷暖安良。
啊?我不是跟你说了别……
工作环境里,人们身上都扮演着角色,各自支撑着一份不知道爱或是不爱的流程工作,但凡你不去和他因公事而交际,他总能给你看似平静温暖的笑容,可若有一天一旦打破了你对一切的美好向往,回头看看我们更会觉得过往之处都是单纯的内心设定。
由于岗位工作涉及到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作为一个新人的我都要带着压力去找对方沟通工作。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怕自己事先准备不够不能与之更顺畅地表达来意、不能通过有效沟通完成目标工作;而另一方面是怕自己的善良不够用遇到黑暗会竭力反抗难以冷静,更怕被对方面目狰狞的嘴脸和绝世的“歪嘴儿”神功吓丢了魂儿。其实回头想想,它也是为人父母,或者孩子尚在它的哺育之中,人情事理它会庇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保全自己的家庭拥有所谓的幸福。于是,我选择了理解、包容、忍耐、抱怨甚至到了无畏。
如果说这么多年的校园生活对我个人塑造如何,我会很淡定地表示:一直以来我做得最好的就是保持清醒地不高估自己的品味和品行有多么高贵。因为我是实实在在的天秤座,寻求框架内或者是契约之上的平衡对等一直以来是我享受人生的支点。有人对我说这样活着会很累,多一点索取或者让别人在自己身上多找补一点没啥大不了。但我坚决说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在小时候萌芽于心,我不能因为长大而舍弃这种单纯青涩的认知,更何况孔夫子教导世人的圣人训诫言传至今,恐其殁之若何?所以,我在何时都在坚持,这也可以理解为性情亦或风骨。
以追求自我平衡的初心在职场里摸爬滚打,可以说大多时候我总能感受到未曾谋和的人给你的是平静善意。但人生怎能让你一直都是如此惬意安适?稍有波澜在一个新人的内心都会是汹涌的巨浪,这大抵就是走进职场的不良反应。而这一课没有人来当你的老师,只有自学,只有变得内心强大,慢慢地看破不说破,慢慢地适应性转化,你可能习惯了不习惯的,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对一切都没有态度的人,就像《大象席地而坐》里面的四个人物,对待他人的人生和遭遇会漠然会无所谓。所以多年之后,原本不理解的咆哮依然会从你的口中喷涌:啊?我不是告诉你别……哎呀……这不是你自己……跟我有关系吗……写到这里,我都觉得内心黯淡低落:自学成才到如此境界,主流价值所倡导的正直、善良、平等还在么?
由此看来,诸如“我不是和你说了别……”、“你自己非要这么……跟我有什么关系”这类句式是它们欺侮善良刚愎自用、保全自我无所不用其极的精彩呈现。如果你坚持带着善良来看这一出又一出的宫斗剧,不用许久便可一览世间百态。
行了,行了,差不多得了。
经历越多,人生带给你的会越露骨。我自始至终不认为自己是个爱较真的人,因为我知道斤斤计较的人往往患得患失,诸如对于利益纠葛、感情琐事,我是能忍则忍,不能忍就撤。与其费劲心神的去争执,莫不如抽身而去躲他个一干二净。但现实里总会有人在你本想走出争执和分歧的时候“拉偏架”,它以极其善良的姿态在你和对方直接周旋,尝试着让你改变,让你放弃所谓的对与错的纠缠。面对如此真诚的劝谏,有时候真的能被感化到双目浸润,可不知道你曾是否耐下心来静观下一秒的风云际变?
一场纷争因一句“行了行了,差不多得了”而缓和,当你把释前嫌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何曾想过它在和对方躲在你善良的背后攀谈许久,挖掘出史上最难耐的词汇五花八门地共同为你罗列标签、梳理骂名。试问,如果你能听到或想到这走后的一切,你是否会无视劝慰与之理论到底?曾有人若有体验地说:谁人不被人后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诚然它是接受并实践着这个真理,而且实践的偏僻入里,与它先前那副嘴脸放在一起毫无违和感。
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的善良不够用时,你将用什么来战胜黑暗?思索至今,我尚未找出答案。主观来看可能是自己内心不够强大,没有真正的从内心站立起来,这一点对于这个年纪有同感的任何一个人都无可否认。但退一步客观来看,“我们”也才不过是刚刚踏进社会大染缸的孩子,有人恶语扬言说我们该有非常体验,它们觉得我们先前生长在温室里、蜜罐里,偶有一日离开一切庇护就应该去忍辱负重、经历现实的欺凌。针对这些,以往不甘示弱的我竟百口莫辩,可能它们当年在职场小白的角色中也曾有过这类刺激体验,但谁能设想这种陋习一届一届传承下来,以往的肮脏心态嫁祸到新人身上,难道就是为了找寻抢占山头当老大的快感?细思极恐的不是职场两面派,更是两面派里最擅长挑唆是非的伪善人。
什么是职场存在感?
曾经看过一个美国电影,具体什么名字无从记起,但里面的情节记忆犹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在一次宇宙际变中地球上只剩下了他自己,可想而知前后期的他心态会发生巨大变化。起初他傲于自己是世界唯一、宇宙主宰,尽情找补、何等潇洒,然而后期无趣的生活给他带来的冷感和孤独竟催使他萌生了自杀的念头。情节叙述到这里或许明白的人已经顿悟,存在感要变相来看,如若何时何地都不断的要求刷新自我的存在感,势必会招致孤立与不融合。由此看来,职场的存在感是适可而止的为好。
试想哪一个职场小白不是捧着千万个小心谨慎踏入公司大门?本身对于未来的岗位、面临的挑战、未知的事项都是彷徨和迷惘,却不曾想一脚跨出学校便开始了鞍前马后,唯“其”马首是瞻。试想如不是两个阶段的人生,你我又相差多少?古人曾讲遇其叱咄,则色愈恭,礼愈至。前后辈之前无论是慷慨给予还是无私奉献,总觉得必要礼数尽到即可,哪有那么多繁文缛节、眼色行事?一个人到企业发展,一是为了糊口,而是为了继续成长。可多少过来人设法孤立对待,多少人设法苛责领导?不思则矣,深思更觉得其中奥秘。
古文曾叹:马之千里者才美不外现。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是否曾有如此升华?每个人都过惯了群居生活,群居生活的普适法则变不太能接受鹤立鸡群,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被欣赏的朴素诉求,一旦群体平衡被打破,那么特立独行的人势必会异类化。所以它不接受爱情、不体验丰富的情感生活,就像郁达夫笔下那个生活在套子里的人,看起来趾高气昂好不潇洒,但其实呢?不也只是外表让他更丰满么?剥去外面的套子,它和常人去别在哪儿?刷爆了存在感谋求自己内心的虚荣自大,孤零零地回到家是多么骨感的体验。
我本和善地看待自己和它的关系,但后来我发现自己给予的谦恭越多,它的存在感越强烈,更甚至于它悄无声息地将存在感幻化为领导欲。如果我是游历职场数十年的老油条的话,我可能对所见所感习以为常,但可能正是我的职业生涯起步于这个尚且单纯的阶段,我对此前重重看不惯、难理解。我一心追求的精神平等、价值平衡可能被现实蹉跎的微乎其微,但越是这样,我的内心才越加坚定:对就是对,不对就该摒弃!
无论社会种种是多么残酷,我都期待着自己内心能一直平静,就如塘前月色那般澄净,让人安稳踏实。体验越深,越清醒的知道:人性既定不可逆,劝客良言莫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