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记错,“人生而平等”这句话出自于美国杰斐逊的《独立宣言》。当然,抛除基督教义外,由于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同,语言也就发挥了不同的效用。
今天和同事午餐后,沿着江岸往三江口方向走。突然看到桥墩下面有好些个地铺还有锅碗瓢盆之类。这个桥洞里,真的有很多人在此安家!说实话,心里很是讶异,电影电视剧里面出现的场景,就这样真实地摆在眼前。
质量低下的棉被胡乱地卷曲着铺在略微平整的桥柱下。因每天直喇喇地暴露在空气和灰尘中,可怜的棉被愈发显得脏乱不堪。有些被胡乱地卷巴起来,让我想起了懒婆娘的裹脚布。还有随处可见的分不清颜色的衣服和其它东西,这也就成了一个家的模样了。
曾经听一个朋友讲述自己年轻时辞去公职南下打工的故事。那是80年代。辞职后,他十分激动,怀揣三百块钱雄赳赳气昂昂就上路了,幻想着前途一片美好,未来一片光明。没想到到了目的地,一时半会没找到合适的工作,钱接续不上,但是又好面子,愣是没问家里要钱。最后没办法,直接住在了桥洞下,一住就是一个半月。适逢当时年关,因为没有回家的路费,他骗家里说公司太忙了,脱不开身,不能回家过年了。就这样,每天吃水煮白菜过日子,也只有除夕那天,吃了一顿自己包的白菜猪肉水饺,留下几个准备等到大年初一再吃,不曾想被老鼠偷吃了。“你想想,大冬天的,老鼠还出来觅食,它们得有多饿啊。我当时就觉得自己和老鼠差不多。心里的憋屈藏了一肚子。哦,对了,我现在还是讨厌吃白菜,那段时间真的吃伤了。”这是真人真事,哪怕这位朋友最后在北京中关村拿着高薪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这段桥洞生活,成了他这辈子最长久的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很好奇住在宁波桥洞下的这批人,他们是为什么而住在这样一个暴露的环境中。与友人谈起这个现象,他说一般是外来务工者或者下三滥。我追问下三滥指的是什么人,他说比如偷鸡摸狗之类。对于这一类人,我是没什么同情心可言的,自己四肢健全但又肢体不勤而干了这类被人不齿的事情,那就是活该如此。
但是,对于外来务工者做出这样选择的理由呢?工资不够高?省钱为了让家里的小孩过得更好?突然意识到,越是社会底层,可以选择的机会真的少很多。
突然想起两年前看的英国BBC的一部纪录片《56UP》,导演迈克尔·艾普特1964年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小孩子,里面有来自儿童福利院的,也有来自上层社会的。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对婚姻的态度,和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以及回顾当年,对现在生活的感受。
我估计和我一样,看完后大家都会用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去对号入座,然后思考一下接下来要怎样走。但是,最为悲剧的是,14个孩子里面,原来是底层社会的,只有一个进入了中层,其余的还是在底层。上层的也依旧是上层。
事实证明,一个底层家庭要往上走一个台阶,就如同登“蜀道”,“难于上青天”。
这些宁波桥洞下的寄居者们,有一大部分可能与当时的我们一样。不一样的是,环境更加恶劣,现实更加残酷。我看到这些,只是动了恻隐之心,却什么也做不了。只是希望当他们以后回忆起这段时光,也可以像老李一样,觉得这辈子这样也值了。毕竟,他已经创造了他想要创造的。至于其他的,这些寄居者们改变不了,也没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