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周,我校对初一八位老师进行了教学诊断性评价,同组同科老师全员参与,校领导全程跟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诊断性评价圆满结束。
回顾一周的听评课,喜忧参半。喜的是这八位老师的授课理念正在逐步转变,课堂教学中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落实重难点的意识;忧的是在备课环节、落实重难点的方法和力度上还有欠缺。
一、教师们在课堂教学的进步,可喜可贺
1. 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启发、点播、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问题老师绝不包办,凡是学生自己能够跳起来摘到的果子,老师绝不代劳。
比如在历史、地理、政治三节课上,学生都是先预习,找出答案,提出疑问,教师在此基础上给予点播和归纳。
在刘璐老师的语文课上,激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宋秋乐老师的英语课上,鼓励学生讲出自己错题的原因。这些做法都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的诠释了“用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的理念。
2. 重难点落实的意识略有提升
落实重难点是每堂课的重中之重。八位老师的课堂,都能够看到落实重难点的意识。比如杨锦老师的政治课,学完了与父母沟通的五种技巧,让孩子们合上书,就像电影的回放功能一样,凭着记忆去复述;李颖聪老师的历史课, 学习了“辽和西夏的建立”之后,马上背诵巩固,提问检查;宋秋乐老师的英语课,作业讲解完之后,紧跟着做针对性巩固练习;于崇伟老师的生物课,学习了花的受精过程,马上背诵,进行检查提问。从以上这些课堂教学环节,都能看出老师们对重难点抓落实的意识。
二、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 课堂主线不清晰,每个环节的分目标不明确
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定有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清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是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否则,没有层次、杂乱无章的课堂会让学生感觉一节课学习了很多东西,但是什么也没学会。
比如生物“开花和结果”这节课,贯穿课堂的主线就是从花开始,到果结束。第一块学习花的结构;第二块花的传粉和受精;第三块是受精之后发育成果实。第一块的分目标就是了解花的结构,获悉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雄蕊和雌蕊。第二块的分目标是理解花的传粉和受精过程,并能用语言复述。第三块的分目标是果实分别是有花的哪部分发育的。这样,一条主线贯穿,三个分目标明确,学生学习起来调理、清晰。再通过实物教学、教具演示、小组探究、和观看视频等教学策略,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一节课结束,学生根本不需要课后再花时间去背诵,就能熟练掌握当堂课知识和对知识的运用。反之,一节杂乱无章的课堂,学生课后再背几节课也是补不回来的。希望我们以后在每备一个课时,首先理清这一课时的教学主线,把内容分块,明确每块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这样一堂课下来,老师教的心情愉悦,学生学的明明白白。
2. 重难点的课堂落实力度不够
上面谈到每个老师在课堂上都有了落实的意识,但对知识的落实力度还不够。比如历史和政治课堂,学习完一部分,老师就让学生背诵,然后老师提问抓落实。但老师提问的范围仅限于举手的学生,不会背的学生只要不举手,老师就不能检查。如果老师让学生背诵二分钟之后,不用学生举手,按照小组组员的座号去抽查,答对了给小组加分,答错了给小组扣分,这样课堂学生背诵的效果是不是就会好很多?
再比如英语课堂的两个环节,一是检查学生课文背诵,提问了几个学生的一句话的汉译英,而其他学生都没事可干。如果改成小组检查背诵,或者课文默写是不是落实效果能更好一点?二是教师讲评完作业之后,老师只是在PPT上出几道没有答案的练习题,口头提问几个学生,其他学生会与不会都忽略了?所以课堂抓落实不是走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去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知识还要思考不同的抓落实的方法。只要去想,方法总比困难多。
3. 知识的学习流于表层,忽视了对知识的运用
无论是学科的课程标准还是中考命题的方向都偏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就需要渗透在平日的每一节课上。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特级教师关景双曾到我校进行讲座,他对于文本解读的三层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层次是显性内容,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观测课堂教学,你会看到,师生往往是在语言信息上没完没了的互动,但是都是最表层的。第二层次是隐形的,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是通过显性的语言信息表达出的文本内涵,从作者的文章中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主张,是话里有话、话外有音的韵味。第三层次是文本的深邃主旨,是不但把人还原出来,而且把文体形式的驾驭者也还原出来。
再看这节语文课,对于文本的解读只停留在第一层次。在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的环节中,主讲老师对于表层的问题都没有理清楚,对于学生突兀的回答,束手无策。对于本节课的驾驭能力仅限于对语言表层的理解,更不用谈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教师只能做到照本宣科,缺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再以英语课讲评部分为例,老师对于难点知识的讲解,只是强调了答案,而没有推演形成答案的过程,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用谈在做题中去准确辨别和灵活运用。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 多听课、多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建议老师们多听课、多学习。在听课中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讲课教师课堂的闪光点,还要积极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已经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慢慢揣摩,细细品味,并将其拿到课堂上去实践和印证,不断改进、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2. 加大集体备课力度,优化学习策略和落实方法
大会小会我们都在强调落实集体备课,学校也有专门的检查人员,这些外在的因素只是保证了集体备课的形式,但课真正备的怎么样,还要到课堂中去检验。以历史课为例,李颖聪老师到实验中学只有一个学期,但是他的备课思路相当成熟。为什么?得益于历史组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虽然是人人参与,人人受累,但同时却也是人人进步,人人受益。这样的集体备课,才能把备课组的优秀传统和经验得以传承和发展。但反观其他学科,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都是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导致老师上课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学生听课也是一头雾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学习的策略和对知识的落实方法单一。回想这八节课,大部分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讲述,落实方法是背诵和检查提问。这些方法,毋庸置疑,简单有效。但是如果一节课只用这样一种方法,学生就会倦怠,也会一边学一边忘。历史课,老师是否可以把讲知识改编成讲故事;生物课,老师可以把讲解变成实物演示,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视频演示;英语作业讲评课,学生会做但易错的知识点,改成学生的讲解和经验总结;老师的提问检查环节也可以改成小组竞争。总之,学习的策略和对知识的落实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知识的难易,实际的学情而随机调整的。只要我们去动脑想,就一定会有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落实方法。
希望通过这一轮的诊断课,老师们对于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全新的认识,在集体备课中借助合力提高备课的质量与效率,更要重视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运用;在个人二次备课中,要结合班级的学情,重新揣摩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让每一节课都满载着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喜悦中度过。
反省、反思,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上。从今天开始这样做,并且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