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生日到了,在此祝大家节日愉快。
大过节的,我是真心不想关上门守住自己一片天地来创作,有时会突然有一种好好看看大自然的冲动,在此,一并问候还在刮着的半死不活的台风。
好了,说回正题。
这是一个系列,主要讲一下我们写作时容易忽略的细微的地方。我呢,喜欢把废话说在前头——我从不认为现在是在给各位上课,甚至于即将出现的整个系列,都可以看做成在下百无聊赖之际读了些许文章(小说),大有骂人的冲动后进行反思的吐槽,只不过我觉得这些吐槽或许对大家有用,整理之后,才有了本文。
废话完毕。
曾经,我把简书推荐给一位朋友,他像发现了定海神针一样回去研究了三天,主要看的是小说。回来后他和我说,“的确呢,是一款挺不错的软件。小说也挺多的。但是呢,大部分都不太合我胃口。”
“那是,要都合你胃口,我就不去写了,每天看就够爽的了。”
“其实我觉得主要的毛病,还是里面角色的说话这一块。”
“怎么讲?”
“说不好,怎么说呢?就感觉现实中没有这么说话的。”
后来我也认真看了他给我指出的一些作品,确实,通病。有些地方,我们只要细心的玩味一下,而不是停留在作者为我们铺设好的类似“陷阱”的语境里,我们就会发现,简直是在看一群机器猴子在那里抓耳挠腮......
关于人物对话,究竟该怎么写?
打个比方,比如在写一位同学,大学生吧,废了一晚上劲写出了论文,被同学告知导师另有安排改了要求,他的论文不达标要重写。我们来想象,这个情景下,这位大学生的第一反应,应该说什么?
如果,此时你想的是应该说什么,少年,我只能说“年轻,真好。”
真正的创作者,此时会问,“男生女生?”
“多大年纪?”
“学习成绩怎么样?”
“哪里人?”
“人品如何?”
“帅吗?好看吗?有对象吗?”
......
好,等问完了这些——千万别小看“这些”,“这些”甚至包括了刚才那位要重写论文的仁兄目前所过的一生甚至未来所将经历的时光,之后,我们才敢去考虑他的第一反应要说什么。
举个“栗子”。我们单从一方面做文章,就是他是哪里人。首先,他是南方小伙,那么他可能先是惊讶,“啊?”,或者,比较绅士风带个小眼镜的可能会说“什么?”然后下一句,“这也太扯了吧?”或者脾气大一点的会说,“事先不给通知,那我不白做了吗?”,或者干脆以为消息是假的,微笑看了你一眼然后自己再去权威性地确认。
其次呢,如果是个北方小伙,我感觉最可能说的是:“卧槽,(改论文要求的事情)我啥也不知道啊。”,然后一脸的懵逼加问号。
人物性格背景不同,说的话也不一样,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是“怎么会这样?”“那我昨晚的努力岂不是都白费了吗?”......不切实际的语言,我学着有些费劲。只要你大声读出来,再联想那个情景,就会觉得别扭,非常之别扭。
读出来,对,就是大声读出来。
创作时,你或许不知道某句话在特定人物特定场景该怎么去写,但你可以把所有能想到的都罗列出来,然后依次在脑海中带入场景去读出来,觉得最自然的那句话,就是你笔下人物最想说的那句。
有人会问,这么做不累吗?
我的回答是,不累。这种训练做个三五十次,之后的创作中你自然而然地会站在笔下人物的角度去思考,习惯一旦养成,不止你写起来不累,读者读起来也会觉得真实,甚至亲切。
又有人问,不单单是在人物的语言上,整篇文章都需要大声读出来才能知道怎么改吧?
我的回答是,确实是这样。但我们人类的大脑有个共性,懒,而且很难完成多线程的任务。读过之后,大部分人都只会剩下“这特么是我写的?”然后砸电脑这一个念头而不会去想着怎么改了,做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写作也是如此。等什么时候自己真正成熟了,不用读,也不用推敲,依然能知道该怎么写。我也在朝这个目标努力。
还有人说,不能一味地贴近现实,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我的回答是——
呵呵......
想说的其实还有很多,但我说再多,比不上各位自己去摸索来的有效果。在这里,只是起到一个类似“抛砖引玉”的作用,提醒大家往这个方向去思考。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后续我会继续往这个系列里添加一些感悟,敬请期待。
最后还要提一点,多读好文章,然后回头看那些比较“蹩脚”的文章,再对比下自己的文章,这样的感触才会更深。既知道自己的不足,又有信心坚持创作。等终于创作出自己满意的那几句话时,不是我吹牛,你真的会产生出“笔下人物熠熠生辉,在朝我微笑”这样的幻觉的。到那个时候——
朋友,尽快联系精神病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