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IP数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出版32万种图书,而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指出2016年我国人均阅读只有7.86本,这意味着人均大约一个半月才读完1本书,如果按照读完一本书需要7.5个小时来算,人均每天大概花10分钟的时间来看书。相比看书,大家可能更愿意花几个小时用手机上网。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无非有两点,一是享受不到阅读的乐趣,二是阅读速度慢。阅读方式不对,或者说停留在阅读表层的话,不仅不能使我们成为愿意阅读的人,也会使我们无法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提升自己。《高效能阅读》一书从培养兴趣、快速阅读、消化知识和工作应用四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89个读书技巧,这是作者原尻淳一在阅读百余本读书技巧书籍之后总结的精华,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提高阅读水平。当然,为了使我们在阅读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原尻淳一强调了一些阅读误区。在这里,我主要想讲三个误区。
1.摆脱学生时代的读书方式。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往往拿起书,哪怕长时间盯着书,却依旧不能没有看进去几个字,这跟我们一直以来学校的教育息息相关。
作者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一书上提出一个概念:2D学习与3D学习。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2D、3D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动画中,2D是二维平面,3D是三维立体。学生时代的学习方式就是纯2D的模式,把老师作为一个维度,学生作为一个维度,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虽然会通过测验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却忽略了学生没有实际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因而常常把学习与考试相结合,感到无趣与烦躁。而真正的学习应该包含3D的模式,不单单只是把知识停留在书本上,当做苦差事,而应该先去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求解答,在寻找答案中得出的结论,处理问题。这才是一种真正高效的读书方式。
因而,我们需要摆脱学生时代纯2D的学习方式,采用2D和3D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把读书看作是自己的事情,通过实践或是搜集资料,巩固自己所学的内容,最终达到输出的目的。
可以这么说吧,2D学习是指通过老师或者通过书本获取知识,自己仅仅为接受这些信息的一方。3D学习是指把获取的知识与生活、社会相联系,三维信息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类信息。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通过考察等形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2.摆脱压力读书。
如果把阅读当做是一件一本正经的事情,自然会让人觉得有些痛苦,因而,我们在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应该减少对自己阅读的要求,不要让读书成为一种压力,怎么舒服怎么来。
如果观察小朋友读书的方式,我们会发现,小朋友阅读不一定是从头读起,中间可能会跳页,也可能会从后面往前读,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重复读、反复读。其实,我们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阅读,跳出全文阅读,或是从头读到尾的误区,先选择一些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读。
作者原尻淳一指出:如果书目前不合心意,不如先放在一边,而不是强迫自己去阅读,如果一味的阅读,反而是浪费时间,不仅让自己难受,有罪恶感,而且也使得读书变成一种任务,而不是愉悦,快乐获取知识的途径。可能过了一段时间,这本书突然在某一点上特别吸引你,与你产生共鸣。这个时候再拿起阅读也未尝不可。
当然,我们可以尝试着倾听作者的声音、查阅一些作者的轶事趣闻,或者参加一些读书会,让书籍变得触手可及,找到感兴趣的突破口。总之就是如果自己对书不感兴趣,就围绕其周边来开发自己的兴趣,从而调动自己读书的胃口。而且阅读要由浅入深,等自己的阅读水平提升了,再去阅读那些大部头的书籍。
3.摆脱局限阅读。
《高效能阅读》一书给上班族一个很实用的建议,那就是,当我们在某个领域工作的时候,大多会选择看相关领域的书籍,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721的模式进行阅读。这一模式是由谷歌董事长提出的,按照这一理论,我们应该把最主要的精力,也就是70%的精力放在业务书籍,20%的精力放在与业务书籍相关的领域,10%的精力放在其他任何领域的书籍。比如是想在商务领域有所成绩,我们手头有10本书籍,那么我们在这些书中,应该有7本是商业知识的书籍,有2本可能是谈判类的书籍,还有1本可能是媒体方面的书籍。
果我们一直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则会产生思维定式,因而,我们在钻研专业的同时,时而也可以跳出自己熟悉、喜欢的领域,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兴趣点,通过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为自己开拓思路。
《高效能阅读》还提到,读书并不一定要在完全安静的场所,适当的嘈杂反而能够让自己沉下心,集中精力的阅读一本书;为了提高读书速度,泛读通常采用默读的方式等等。我想,避免这类的阅读误区,我们确实可以提升阅读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