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是在一天之内读完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万荣人》报社文化主编林智宏。
女儿整理书架,偶然发现一本朋友的赠书,还没读过。正好秋雨连绵,最宜读书。50篇文章。加上前序后记一共55篇,一口气读完。从最初的漫不经心到最后被作者所经历的事感动,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
作者描述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活。那是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黄河岸边,万荣大地,茫茫滩涂,滚滚麦浪……走出一个晃晃悠悠担水的少年,一个背着筐子割草的娃儿,一群在月光下偷瓜,在阳光下灌禾鼠,在大树下荡秋千,在雪地里牢麻雀的小孩。
他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读着那质朴无华的语言,就像跟着自家的大哥哥一起去玩耍,一起去过一次有趣的童年,一起在村子里的巷道捉迷藏,套知了,放鞭炮。他会教你怎么制作洋火枪,煤油灯,缚秋千……
他的少年时代物质贫乏,精神却极其富有。他可以为了一口吃的和别人打架,却有一箱子的小人书。他穿着奶奶做的粗布衣裳,却在上学时爷爷给他提着一个烧着木炭火的铜火盆。
跟着他的描述你可以看到那古老的麻石磨盘,在露天磨坊,你会看到蒙着“安眼”的毛驴拉着磨盘,低着脑袋,摇着尾巴,无休无止地拉着磨盘在转。头发花白,身体瘦弱的奶奶坐在晒面翁前,右手推着箩子反复不停,很有节奏地在筛面。一遍又一遍,直到那黄黄的麦粒变成了细细的白面,一年又一年,直到村子里有了面粉加工厂。
那个年代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许多老物件也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别了,那下雨时漏水的土墙土厦,只是那墙角的青苔却总令人思绪悠悠。别了,黑乎乎的煤油灯,只是在明晃晃的电灯下,我们也不再织布纺纱,不再看书写字,而只在手机上把微信发。别了那光溜溜的扁担,从此我们吃水不用挑,却变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草包。
那个年代的孩子没有现在的电动玩具,没有电脑手机,没有游戏机,但那时候的生活有无穷无尽的快乐。我记得我小时候和弟弟在门口的黄土堆上玩沙土,堆城堡。摔泥巴,看谁摔的响,哥哥是孩子王,带着他的大黑狗和一群半大的孩子在地里看瓜,摘红红的酸枣。还有爸爸养的大黄牛,总爱弄脱了缰绳逃跑,我们漫山遍野的追着它跑。在农忙时节,我们总帮着父母锄地,摘棉花,割麦子,喂鸡,做饭……父母总会让我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二十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孩子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想要孩子成为精英,让他做家务是必不可少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只有他们有切切实实的感受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一片苦心。
作者在《养牛》里描述了自己为了拉垫圈土和铡麦草受吃了许多的苦。记得有一回,拉着车子刚冲到陡坡处,砰的一声,拉带断了,车子呼啦啦地退下去之后,辕朝天,尾靠地,半车土掀了个精光,而跌倒在半坡上的“我”,则抱着被跌破的裤腿渗出血的膝盖龇牙咧嘴地呻吟着……而下盐池,当小工,修地球则让他尝到了初涉人世的艰难困苦。
苦难是所最好的大学,我家哥哥和作者同名不同姓,也是同时代的人。同样经历了这些生活的苦难。小时候父亲生病住院,母亲因为要照顾三个年幼的妹妹弟弟,走不开,就让哥哥停学去照顾父亲。因此耽误了哥哥的学业。但哥哥从小酷爱学习,常常在晚上点着煤油灯自学。十六岁就考上了康杰中学。现在是一所大学的校长。
在艰苦的生活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另一种是坦然面对,自强自立。
现在的父母舍不得孩子吃苦,一味地娇惯孩子。明明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却当成了富二代来养。孩子在家只知道玩手机,看电视剧,家务活根本不会做。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父母的辛苦。想吃啥吃啥,穿衣服只穿名牌。我们邻居就是这样。父母节衣缩食辛苦把孩子养大,供到大学毕业了。结婚,买车,买房。又贷了不少款。还得看洋媳妇的脸色,伺候儿子媳妇孙子。当妈的有一天受了儿媳妇的气,险些跳了井。像这样一不小心就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的家庭很多。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曾国藩曾经说:看一个家族的兴衰就看三点:一是看这家的子弟几点起床,二是看子弟是否做家务,三是看他们是否读圣贤书。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看作者如何达到曾国藩写的“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的境界”。
这本《少年记事》有难忘的童趣,有苦涩的记忆,有爷爷奶奶温馨的亲情,也有养父养母无情的抛弃。这本书是一杯醇香的老酒,让人沉醉在往昔的岁月之中。这本书是一幅黄河岸边万荣乡土风情画卷,一幕幕风景人物栩栩如生。这本书更是一本教育子女的活教材,让我们铭记:岁月不仅是峥嵘,人生从来靠奋斗。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