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简单地说说我所理解的专注。
这个概念是现在市面上关于时间管理不可避免要提到的高频词,潇洒姐也曾经清晰地表达过自己的看法,包括对于心流的经验,但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可能有点大言不惭,但实际上,在我没有生宝宝以前,我并没有做事不专注的困扰,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当下去做这件事,但却心里还想着另外的事。这可能得益于我从小独立的学习模式。小时候,爸妈虽然对我管得很严,但由于他们工作比较忙,学习时间都是由我自己安排的,并且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自己独立完成。我有自己独立的卧室、独立的书房,所以我有充足的独立时间和空间来执行自己的安排。如果我想多看会课外书,那我就必须高效率地完成作业;如果我想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我也必须高效率地完成作业。所以,我养成了将紧急重要的任务先完成的习惯。这样的模式在读书期间应该是很有帮助的,因为目标单一、明确,而且路径清晰。
但自从生育宝宝之后,一切全乱了。孩子不会因为你在工作或者学习,就不会“懂事”地不喊“妈妈,妈妈”;他也不会因为你很困,就不会一个劲地大叫“妈妈,陪我玩呀”。你的体力、精力、忍耐力都快要到达崩溃的边缘,这个时候,还如何谈得上专注?
也是从这时候起,我开始关注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市面上的理论俯首皆是,但让我比较信服、比较有收获的,是潇洒姐和郝景芳。两位都是时间管理达人,她们是养娃辣妈、是创业者,同时执行多项任务还满面春风,让我羡慕不已。
我研究了她们的行为方式,研读了一些经典的关于心流的书籍,总结出以下可以帮助自己更加专注的方式:
1、锻炼
这是潇洒姐和景芳都十分重视的。潇洒姐自己就是每日锻炼的身体力行者,还开发了“与潇洒姐健身100天”课程,号召大家从身体开始,慢慢找回对自己的控制力。根据郝景芳自己的介绍,大概从她三岁之后就一直保持每日运动的习惯。郝景芳在怀第一个宝宝的时候,坚持每天游泳一直到孕37周。怀第二个宝宝时,每天步行超过5公里,每两天游泳一次。运动让她孕全程都能爬楼搬东西、抱娃、健步如飞。
郝景芳在自己的一篇公众号上说过自己对于运动能带来的好处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人的疲倦是:自己要付出的精力超过了身体精力的范围,这种情况下,与其把要做的事越减越少,不如靠锻炼把自己的能力上限越提越高,以至于日常琐事不在话下。”
我现在也每天跟着大姐做“与潇洒姐健身100天”,从原来的每日一个打卡计划到现在的每日两个打卡计划,精神越来越饱满,线条越来越紧致,身体越来越有力量。运动前和运动后对世界的看法,真的是不一样的。
2、目标
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确定目标。趁早的每年效率手册后面,都有长期的计划表。写下你X(5年或者7年)年的目标,具体到工作、生活、家庭、个人成长、身材外貌等。然后才会把这个长期目标分解,分解成每一年、每一个季度、每一个100天。在之前的一篇育儿文章中提到过,潇洒姐建议,在育儿的过程中先描绘你对孩子期望的成长地图,其实于我们也是一样的。你需要先确定你未来的样子,才能知道如何掌舵。
在《心流》一书中,提到构成心流体验的要素,其中之一即为明确的目标和即时的反馈。但我们往往纠结、郁闷、彷徨的原因在于,自己心中没有明晰的声音,自己究竟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并不能清楚地感知。
郝景芳对此有以下分析:
“杂乱的白噪声就是茫然。好的工作状态像平静的湖水,当目标确定,片刻后,路径就像湖水中慢慢浮现的潜艇,轮廓一点点清晰可见,只剩下行动。
内心的声音太杂乱,有的时候是对于任务本身,前前后后想太多,又有不相干的念头来干扰。这经常还是源于不够了解自己。
另一种可能的源泉,是工作之外的杂音太重。家里和另一半的争吵,和老人关系不睦,亲戚邻里之间议论的是非,和某个不远不近的朋友闹了误会,最近的一笔钱如何处理,是否要买一处资产,自己的孩子和他人的孩子如何相比,群里又在推崇什么鄙视什么,所有这些声音如果一直在头脑中萦绕,相当于给自己眼前编制了一张障眼的网,全被它们笼罩,一眼看过去,不可能看见工作的路径在哪里。”
对此,她提出的建议是,保持自我觉察,不断试错,直至最终确定。她自己也是“经过二十年时间终于确定到两三件喜欢、认定其意义、愿意终身去做的事情上,这才终于达到心平气和的专注”。
我近期尝试的冥想,也不失为好用的方法。冥想能帮助你体会“定”,不再被情绪所劫持,清空大脑中的嘈杂声音,关注自己。
3、趁早
这里借用下潇洒姐的名言,哈哈。不过真的要趁早,不是说“出名要趁早”,而是趁早对自己进行规划、趁早对自己保持觉察。潇洒姐的转变在见到表姐的计划本那一刻,郝景芳从十三岁开始常年进行自我观察,并不断尝试多种不同方向。
而我在读书时期并未有过这样的规划和体验,直到生育宝宝后,家庭、工作和个人发生了冲突,才意识到,应该如何设定目标、如何规划、如何执行。至今,这依然是我重要的课题。但,Better late than n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