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碰巧跟国庆在同一天,据说这是历法上比较罕见的巧合现象,上一次是在2001年。
19年前我还是个小孩,对节日的兴趣程度完全取决于有没有假放,有多少好吃的,貌似如今我也是这副德性。
说起来这是我回国后的第二个中秋和国庆了,终于不用在屏幕上看着大型的欢庆节目过节。然而天公不作美,连续降雨,星星和月亮完全没有出场的机会。
唯有安慰自己,没关系,反正已经不过节很久了。
我会如此无所谓,只因早已不是小孩了,往往小孩最热衷于过节。
几年前我漂洋过海,在完全陌生的异域生活数年,对国内的大小节日全靠网络去了解,从别人的只言片语中知晓祖国和家乡在每一个大节日中的盛况,隔着千山万水,虽然不能参与,但与有荣焉。
开始那年真的每逢佳节倍惆怅,最怕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大片的节日祝愿语,一种“四海欢腾,唯我孤寂”的感觉如寒流袭遍全身,忍不住在异国他乡的街头颤抖。
为了显示自己出国后依然不忘国,也为了让国内的亲朋不忘记自己,我也会在社交平台上留下自己的节日祝愿语。
这种行为在离国后的第二年就停止了,距离真的会冷却掉很多炽热的感情。
每逢国内的重大节日,当地的华人会组织起来搞活动,也会邀请老外朋友参加,也算是跟大洋彼岸的国人同乐了。
但毕竟是在别人的地头上,我们的节日远不如圣诞节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热闹只是短暂的,节日带来的片刻欢愉随着活动结束而慢慢消散,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孤寂感,占据空落落的心。
此后每逢这样的节日,我宁愿一个人宅着,那些电视上的欢呼声,那些朋友圈的烟花照,那些QQ空间的祝愿语,似乎都跟自己无关。
等你习惯了这种对比出来的冷清,你会恍然大悟,原来游子是真的没有节日的。
于是对过节不再抱太大的兴趣,甚至可以说是麻木对待,这种麻木不是心理上的冷淡漠视,而是不再执着于形式上的参与度。我人虽然不在,但精神与你们同在,不开口不代表不在乎,只是把一切感情都收藏于心底,不再轻易流露于表面。
或者这也是少年老成的一种表现吧。
生而为人,对自己的国家自然是念念不忘的,即使没有节日在提醒,也会执着地爱她,这是一种婴儿对母体本能的依赖和眷恋。这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抵抗住时间和距离的一再挑拨,已经不屑停留于字面上的表达,慢慢迁进心底最阳光温暖的一角。
那个举世瞩目的国度,她的一荣一辱都对千里万里外的自己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荣则为她欢呼喝彩,辱则替她委屈愤怒。
很多人对自己的国家都爱得深沉,却极少会去跟她表白,说出那激动和震撼的三个字,就像倔强傲娇又不善言辞的孩子,对自己强大仁慈的母亲生来就有种深入骨髓的尊崇和敬畏,但从不刻意当众跟她表白。
深知当爱国的语言成为一种苍白浮夸的口号,对我们身后的国家是一种亵渎和大不敬。
所有带温度的话宁愿化作干脆利落的行动。
在家乡遭受灾难时,义不容辞捐款。
在异族人诽谤我族时,邀上同学好友回以那人口诛笔伐,直到他道歉为止。
在当地老外对我族有偏见时,尽可能平心静气地跟他解释,不求人人喜欢我族,但求某些眼界狭窄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孤陋寡闻。
在外国人对我族文化产生巨大兴趣时,对他们表示感激和欢迎。
我们就是这样一群羞于表达内心的笨孩子,只会用不怎么聪明的方式去维护国家的形象,去爱自己的国家。
只因为我们比国内同胞更深懂一个道理,唯有自己的国家强大了,我们在别人的地头上才能昂首挺胸,才能有恃无恐,才能更有面子。当年看《战狼》和《红海行动》深有此感。
如今我已回国一年有余,参与每一个举国同庆的节日,不再暗里惆怅,就像一个久别归来的老孩子,这些年在异域的所见所闻足以让我在短期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往后的每个重大节日,如果你在朋友圈看不到我有任何应节的表示,不必急于给我安一个与冷血无情有关的罪名,我只是不再需要用节日来提醒我爱国爱家了,我坚信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所有的爱如果只是一种口号式的嚷嚷,就失去了本来的温度,对于爱本身也是一种大不敬。
今夜依然下雨,依然无月,雨丝带着凉意,对季节反应迟钝的广东终于也有了一点秋天的自觉性。
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因为有两个最重要的节日,一个代表团圆,一个象征独立。
所以有没有月亮无所谓,有爱就行了。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