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很多很多事。
可一时竟也说不上来,吃饭、工作、睡觉,没有豆豆可打,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心里慢慢起了变化,暗流涌动,然后机缘巧合、鬼使神差的开始看些历史书,其中一本就是关于曾国藩。
高中历史书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样位极人臣、权倾晚清的曾国藩;在成功学书柜躺着的厚黑学最佳代言人曾国藩!
曾国藩(单方面很喜欢,以下简称曾同学),世间奇人,非常喜欢说大实话,说个鸡汤也会注明鸡汤是否有毒,几分毒,难能可贵。
以下列举五、六、七、八。
往年苦思力索,几于困心横虑,但胸中有字,手下无字。近岁在军,不甚思索,但每日笔不停辉,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写字一张,不甚间断,专从间架上用心,而笔意笔力,与之俱进,十年前胸中之字,今竟能达之腕下。——曾同学
这话说的多直白朴实,却道尽多少写字人的困惑,内容时代,KOL当道,金钱激励,粉丝狂赞,收获天下名与利的事,谁没冲动写几笔。
比如我,自认为心中不说万丈,也有和科比一样海拔的豪情,想着是提笔著青魂,心中是万里山河,笔下却难见蝼蚁。
偶尔想拿天赋和灵感说事,可牛逼如曾国藩、海明威都是勤学苦练,老说灵感,灵感她妈妈可能会出来打人。
写东西到底是自我欲望的满足,表达欲、想象欲、活着的证明、意义的袈裟,用文字构建一个世界,正如工程师用coding编著一个世界,欲求不满、欲壑难填。
创造是最大的证明,呼吸着、感受着、触摸着,造梦者正在活着,无论过了、散了,但却真正拥有了那一刻。
收回情感,继续往下看曾同学,大实话说的让人心颤颤。
回想自己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空有一腔热血,或者自认站在道德至高点,对他人不留情面,百般刁难,表面上是不知中国人情世俗,背后更深的原因可能是:自以为事+自我为中心。很多对生活有所憧憬、生活阅历匮乏的小伙伴也特别容易如此,比如我自己。
现实也给出了回应,耳光是左一个,右一个,打出了节奏感,被打傻之前,也渐渐承认,有多少打击,就有多少自找,圣人心多半是玻璃心;最让人难以启齿的是,没有经过利益考验的圣人心极有可能三秒后变bitch。
出溜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不知不觉中,一日千里,可以迅速滑落成自己曾经最反对的人。
所以,曾同学是这样做的。
“有了求实一念,人才会从道德制高点上下来,脚踏实地,不激不随。”此前,他对人总是持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现在,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场生存者,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难处,交往时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必要时“啖之以厚利”。——《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书店和大学图书馆,三个大大的厚黑学,总是在封面上就写上和曾国藩的关系,这类成功学是需要停下来想一想🤔️。
民国初期李宗吾提出的“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其中典型代表就是曾国藩。——百度百科,适合将信将疑的百科
圆滑也好,圆润也罢,曾国藩的灵活并非本心。
儒家认为,修身之本在于“诚”。对自己真诚,对别人真诚,一是一,二是二,一丝不苟,才能使自己纯粹坚定。适当的“善意谎言”是社交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但当言不由衷成为习惯时,“浮伪”也就随之而生,人的面目也就因此变得庸俗可憎。
原则为本,灵活在后。
曾同学厉害又何至于此,且看下文。
“仪问弥加检点,而真意反逊于前。” 要维持住表明平和,句句得体,但本来对事物的看法不免就要打折扣,自我的真质也必有损伤。——《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与人交往,以往总是横冲直撞。如今,学着换位思考,有意识的进行正向表达,第一感觉恼火的事,也停一停,辩证的看待积极的一面,再补充意见。
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但心里也知道,有时候交流顾及太多,真质也必有损伤。
无论家人、好友还是同事,在一些重要问题和关键决策上,感情越真实,也越容易触及本质,产生真正的感染和共鸣。
灵活自然是要修炼的,但曾同学让人钦佩之处在于非常诚恳的指出,这种灵活亦有其牺牲。
事物哪有两全,也才是说我们的选择是如此重要,两相平衡,全取其心。
还有两个精彩的,咱们继续往下看。
老曾当年是好名之人,把自己的清誉放在性命之上,爱惜至极,后来明白“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遍举天下英雄豪杰,谁能有誉而无毁,世上难道真有国产军旅电视剧中的完人?
两全之人,或不入凡尘,或事事无成。
举个例子,如果考了81分,不愿意被看成90分,也不愿意被当作70分,总怕被误解,总怕因为误解而错过,总想着解释。
可为了心中所向,误解在所难免,如何奢求人人都能理解自己的苦心,如何能奢求人人都能原谅自己的私心?
过年的时候看了《琅琊榜》,如果能化身武林豪杰,比起曾国藩,萧景睿+小浴巾大概就是我想成为的样子,在这里表白一下 。
“可是我毕竟已经不再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孩子了,我明白,凡事人总有取舍,你取了你认为重要的东西,舍弃了我,这只是你的选择而已,若是我,因为没有被选择,就心生怨恨,那这世间岂不是有太多不可原谅之处。毕竟谁也没有责任以我为先,以我为重,不论我如何希望,也不能强求。” ——萧景睿 《琅琊榜》第26集
不是没有怨念,不是一定洒脱,但是如若能朝那个方向安放,保持一份体面,又何尝不是一种告慰呢?
一本书,一个人,曾同学的七言八语只是一个引子,一遍一遍的念,直到穿肠而过,入肤入腑。
是为刚,非暴戾之谓,是去愤欲而存倔强。
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平处;不在隆处,在污处。
开创军队的政治教育,实施厚饷制度,日修、苦练。
葫芦岛上的张宏杰写出了这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几百页的文字,认识了曾同学,也恍惚看到了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血脉。
炎黄血脉,华夏传人,同根同源,同气同息。为何我们不擅长逻辑推导,却痴迷乡村悬疑freestyle;为什么在中国试图寻找事物缘由,容易被看作神经病?一本好书又何止一个曾同学呢?
一张从广兰路到静安寺的地铁票,京东阅读5块钱,睡前读物中的战斗机。
为什么是社会蹲4年,等来个曾国藩
算上实习半年,加上正经工作三年三个月,到今天2018年4月17日,刚好是社会蹲4年。
工龄虽然不长,但由于在小学和初中都成功留级,年纪也不小了。
留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呢?
一间教室,哪一个“重要”座位,管它特殊不特殊,没坐过?
什么档位的成绩都有过,你懂的,老师宠过、关爱过;作为班级危险分子被严加看管过;还有全场最佳自由人,天天走街串巷,好不热闹。
4年社会蹲,一路磕磕绊绊,记得每个工作开始和结束的日子,记得许多个北京、上海的日与夜,投入了努力,但心里清楚,也投入感情。
感情最怕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最怕是误解遗憾;最怕回望当年,念起那句我们本可以.......
4年之期将至的日子,上海的夏天也一步步临近,阳光高起。某天,吃完午饭走回公司的路上,眼前浮现出现一个画面:干净的马路上,自己背对着趴在路边,赤身裸体,身上一片片血痂,画面里没有他人,也没有血腥气和狰狞哭喊,与午日烈日相比,平静的让人恍惚。
烈日炎炎,墨镜背后泪水就要上来了,年龄越大,越有勇气畅哭,也是逆生长了。
差不多是在那个午后,意识到有些东西开始满满浮出水面,努力、坚强、嗤笑、吵闹、哭泣、抱怨的背后,像是道林格雷的画像,生活的每一笔早已将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刻入画布,再回首,积少成多,伤痕累累,不敢相认,不敢相拥。
后来和吴老师闲聊时说起,想到古代的一种刑罚:凌迟。
Perfection is inconsistent with human nature,《桃花源记》不是真的。
这大概是对我最大的考验,给了一颗敏感的心,体会到许多奇妙的情绪,汹涌澎湃、心流上涌,但这并不是固执己见,为所欲为的借口,仍然要学着接受这个真实的世界,学习与人相交所需的距离感和分寸感。
3月初,在本子上写下:我们四散飘零,世界毫无章法,敢爱,敢不爱,敢知错就改。
但也清楚自己的不畅快,不释然,心中有爱、也有恨。
一步步迈入真实的世界,又难又疼,疼痛中夹杂着尴尬,众目睽睽下的尴尬,有时候真的快夺路而逃了,邯郸学步,了解一下。
想到黄晓明给wuli滔滔的微博留言,对他的压力山大,除了鼓励,还来了句“更苦的还在后面”,可以说是非常的扎心了。
四年社会蹲,见识越多,对才华和人品越是没有抵抗力,名号金钱能过足三年三月的狂欢,而终究是一个人的成色才让我们不离不弃。
四年社会蹲,等来个曾国藩,兜兜转转,最合心意。
曾国藩思想的横剖面都通过日记与文章记录下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心灵里,没有飞跃,没有灵光乍现,立地顿悟,每一步都是困而求知,而勉而行,但坚韧之感,就像一把刀不假思索地深深扎入,直没刀柄。——柴静
困而求知,而勉而行。
尽是平常道理,亦是此生修行。
“我曾经把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都放在‘运气’这一囊之中,久而弥信。”——曾同学
最后的最后,把这句话镶入囊中,封入枕底,仗剑前行。
2014.4.17-201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