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人生中第一篇作文被老师评了一百分,得到了鼓励的我随后就爱上了文字。说来有意思,小时候的作文大多数都是子虚乌有的。我写来就像编故事。毕竟孩子小,经历的事情比较少,哪里有那么多素材经得起左一篇童年趣事,右一篇难忘的人这么写啊。以致后来我一写作文,我妈就说,你又要杜啊?这里的杜,是杜撰的意思。不过老妈管这叫杜二毛。
随着文题越来越开放,命题作文变成了半命题作文,甚至到了后来的材料作文。可以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我却发现文章越来越难写。写命题作文的时候,总是觉得各种限制,写的一点也不爽。心想,要是没有限制就好了,可以天马行空,想写啥就写啥。后来接触了半开放和开放性作文,才发现,命题作文真的是最好写的。给你一个框架,你只要在这里面,就不会出错。而相对开放的的命题,看似自由,实则连一个纲领都需要自己想,对作者的各方面要求无疑更高。
个人认为,本人文字发展的高峰期是在中学。那个时候,诗歌、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都进行了尝试。另外,这个时期还遇到了一个对我的文字极其欣赏的语文老师。她甚至对我的文字偏爱到了宠溺的地步。哪怕是别人写的文章,只要署上我的名字,她也会给一个高分。得益于她的鼓励和宠爱,我的思路越发开阔,甚至连文言的议论文都敢尝试了,而文字的内容,也从单纯的议论、描述,上升到了讨论思想佛法。现在看看那是的作文,还觉得那个高中生好有才华。
我的作文一直都是赚分项目,但是阅读确是我的弱项。讲真,我觉得对于每一篇文章,大家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毕竟阅历不一样,见仁见智,为什么要求所有人看了同一篇文章就一定要有统一的想法呢?那么文字启发人们思考的意义何在?这不也是一种消除百家争鸣的题目么?它和焚书坑儒在某些方面又有什么不同?!
上了大学之后,我的文字似乎也随着心情陷入了低谷。那个时候,作为大学新生的我失去了人生奋斗的方向,在寻找目标的时候,我似乎将自己擅长的文字写作丢在了角落。即便有时候写点东西出来,连自己的眼都过不去。真的不知道曾经文思泉涌的我到哪里去了。虽然也在校刊上发表过文章,但是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文章标题拟的不够好,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写作境界、水平和他们不一样。我自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却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进行修改而没有发表。说实话,当时有种明珠暗投的失落。
后来到了研一。身处熟悉的校园,但是周围再也没有了熟悉的同学。那种孤寂和某种希望纠缠在一起的滋味,帮助我酝酿出了一篇在校级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这篇文章自己改了好几遍,后来煞费苦心拟了:落日楼头忆年华这个题目。就像等着自己优秀的姑娘出嫁一样,我盼啊盼,终于收到了这篇文章获奖的消息。手里拿着奖金和证书,那种得到肯定的喜悦让我高兴地说不出话。
研究生的生活,让我很忙碌,也很空虚。但是这却是人生中助我成长的重要阶段。正是在这每天忙碌又孤寂的时光中,我明白了要想有好的文字作品,必须要经过生活的磨砺。为什么很多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都是经历了起起落落之后才完成的?就是因为生活的苦难给了作家们灵感。只有有灵感、有生活的文字,才会打动人心。
我曾经以为,华丽的辞藻是形成美文的关键。但是读的书越多,写的文字越多,越发现打动人心的作品越是用最简单准确的文字,描写出最真实的情感。这看似普通的文字,咂摸到嘴里却回味无穷。就算是想要找出合适的语句来替代,一番动脑之后,发现这每一个字竟然都是不能动的。就像郭敬明的作品,我从来都不会去读。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我认为他的文字很华丽,但是很空洞。就像现在好多流行音乐的歌词,一直都在无病呻吟。
刚工作的时候,我写文章的时间似乎又少了。因为工作很忙,忙到我根本没有时间思考问题,没有时间梳理思绪。后来,我义无反顾地辞掉了大型国企那看似光鲜的工作,投入了这份工作的怀抱。虽然这份工作没有什么外联的机会,工作环境也稳定到让我有点害怕。不过,它可以让我有时间思考和写作。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把精力放在了科技论文的写作上,现在很多成文都是比较短小的,想写字数多一点的文章似乎变得有难度了。不过我相信经过练习,很快就会适应。
我很少投稿,但是希望有一天可以出版自己的书。我身边并没有出版过书籍的人,但是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用那娓娓道来的文字,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展现在纸张上,呈现在别人眼前。等走到了人生尽头的时候,怀里放着几本讲述自己故事的书,也不枉了这一世的旅程。
6121 ― 阿瞒 ― 儒媛 第二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