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
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
《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
在书的扉页,有这样六个字:你即你自由。在连接页,分享了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1.上苍赐予我们眼睛,是为了让我们能彼此看见。
2.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每个人又都在同流合污。
3.我愿岁月无负天地,我愿此生辽阔高远。
4.我将归来,万马千军。
5.恶是摧枯拉朽的,善却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进。
6.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7.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义只在五米之内。
8.你需寻得你所爱,并且为之守望。
9.人,应该在希望中栖居。
10.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我也曾放荡不羁爱自由,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是我的自由,它不在高处,它在我心中。心中亦有一自由,它建筑在独立之上,只有真独立才能不依附不恐惧,方获真自由。我喜欢做一个自己规则之内的“特立独行”,这个规则可以不遵循环境的大规则,但一定不能违背这个大规则。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心灵的边界,是良知与人性;开放的思想,是敢于进取,勇于开拓的利器。思想过于开放,以至于狂想而不自知,是心灵有失偏颇;心灵过于固守,以致腐朽而不自觉,是思想太受禁锢。人是会思考的苇草,但思考无界,易使苇草折断。把握其中之界,更为一种考验。
陈满铭教授说:“所谓章法,是指文章构成的形态而言,也就是将句子组合成节段,由节段组合成整篇的一种方式。任何一个作家,不论古、今或中、外,于写作文章时,一定要把各个句子与节段作合适的配置,才能够使作品产生巨大的感染力量。”陈教授十分强调:“要分析一篇文章,可以多方面着手,其中最关紧要的,就是‘章法’。所谓‘章法’,是缀句成节、段,联节、段成篇的一种组织方式。……用这种方式切入一篇文章,来掌握它的形式结构,从而将它的内容结构也梳理清楚,那么这篇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特色就自然凸显出来了。”
正如作者在《第六种自由》中所言:信息由人传播,更由人修改,人也由信息掌控。而我们,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所以,我也喜欢书中这段话: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我们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这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索尔仁尼琴
熊培云的一位师长曾对他说过一段话:“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熊培云由此悟出了一个重要道理,自由在高处。
只有站到了一定的高处,你才能摆脱底层食物链的拥挤,你可以往相对不拥挤的地方去,你也可以对眼前的一切不合理说不,随时保持和体制说再见的能力,你就会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自由使人充实,使人睿智,使人勇敢,也使人强大。
所以作者说,人应该为时间耕耘,而非为空间疲于奔命,以生命与时间的名义,每个人作为其所生息的时代中的一员,不应该停留于寻找地理意义上的与生俱来的归属,而应忠诚于自己一生的光阴,不断创造并享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