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任性怎么和他能比
这两天翻到一本很久前买来,却一直没有看的书,索性耐下性子看完。
这本书是14年兰州所买,出行时看手机不便,也翻阅了许多章节,也想着回来后给儿子看,却感觉文章和思想散乱如人,自己没看多少,也不敢给儿子去看,就一直放皮箱没有拿出来。最近一段时间,到处搜罗书看,如同前些年晚上喝酒回来,满厨房寻找吃的,不是心里饥饿,而是感觉空虚,家里也不是没有书看,但是真得能看进去的书也不多。
这是天津人民出版社12年再版,韩寒2001年出版的《零下一度》。一位七零后看一位八零后二十年前出的书,其间的内容和思想还让人有些震颤。
韩寒从小生就的天才作家,与其说他的个性,不如说他的灵性,正因为他的灵性,成就他不俗的人生。
先前很少看他的书,知道很畅销,但总感觉一小孩,他的文章和性格里面反叛的思维和偏执的语言太多,有一部分可以称为犀利,也又觉得具有深邃的道理,敢说敢作天下为成为年轻人的偶像做派,但总觉得与自己相对保守的思想有些距离,也没有主动关注,即便是自己的孩子,也有意让他回避韩寒的书。
韩寒生而任性,上学时可以逃学,可以和老师作对,可以被退学,但是它基于从小酷爱看书而沉淀的文化底蕴,加之其父亲的有意塑造,成就了一位少年作家,他有可以任性的资本。即便后来成为职业赛车手,音乐人,导演,这些都是他有了一定的能力和资本后,努力把爱好变成了现实。
这本书出版是在2001年,2000年他因在高中上学多次挂科被退学,1998年中考前加强数理化补课,才勉强成绩可以,但是中考却戏剧性的因为语文成绩差而不够分,幸而他善于长跑被以特长生录取。我今天读来,这孩子上学时其实是个非常努力的学生啊。任性的孩子哪个时候都不缺,但是任性的资本并非大多数孩子会有。
你的任性怎么能和他比?
韩寒把自己比喻为《第三个人》,小学时嗜书如命,无所不读,初中因为作文被老师夸赞,自己开始热衷于投稿赚钱,竟然“名利”双收奠定了他作家梦想的起步。上了高中住校后,看遍了图书馆所有的书甚至资料库,“边啃面包,边看二十四史,甚至啃字典词典…..”,参加学校各种社团。他说,“写作是要各种书上看来的,水到渠成,看多了自然下笔有神。”在《第三个人》里他还说,他感谢两个人,一个是自己,读许多书;另一个是父亲,允许他读很多书。
这是本书第一篇文章《第三个人》,大体介绍了他上学时的样子。我也觉得我、甚至我们许多人都是第四个人,确实不了解他。有人说韩寒不好,第二个说确实不好,第三个人反对,我们看到第一第二个人的见解,索性就信了认为他的确不好。
在一个单位工作,判断一位同事,一位领导,我们是否大多都是第四个人呢?其实直接表达看法并无过错,随声附和也是常理,然而不假思索,不辨析反对意见的第四类人才是真正可怕的群体,这个群体往往人数和力量都很庞大。
单纯以为韩寒狂狷和任性,其实他真的是努力也聪明。
《零下一度》 毕竟还是韩寒早期的作品,他的文笔单纯、自然,清晰,批论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舒展自如,无矫饰带涩之状,叙事描人诙谐幽默,大砍刀入笔,大节奏陈述,不拘泥于流派形式,确实读来有清心润肺之感。虽写了对世俗的看法,对人世的不满,对感情的荒诞不经,但是却从善良的本性着以笔墨,从美好的愿景给予引导,虽过去了近二十年来,现在读来还颇有生机。
他在《穿着棉袄洗澡》一文里,也提出了对教育的疑问,“如果今天的学习只为了明天的荒废,那学习的意义何在?”,“现在教育的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太多人穿着棉袄洗澡”。他觉得学了许多对于未来发展没用的东西,就如同穿着棉袄洗不好澡一个道理,而且因为体制的问题,棉袄还得穿着。
他的理科学的太烂,因而被退学,但是他竟然也说到,“数学就是做,不断做,做到你考试时发现试卷上的题你都做过了”这也是简单而有效的道理。他还说,“这个时代和应试教育是要出全才,而全才是人中之王,可能性不大,所以还是全字下面去掉王,先做个人才吧。”我不怀疑他的确认真反思过自己,当他擅长的文科和必须学习的理科相互“掐架”的时候,他不是自艾自怜怨天尤人,他也深度思考了教育,也为自己的理想寻找着出路。
他写了许多年轻人和学生最喜欢看的男女故事,大多处于学生时期的爱情,充满痞子气的早恋,摧毁了许多少男少女的神经,从最纯的爱情入手到过多的幼稚伤害,但是终归“远方的男孩在很远的地方….”,“我在飘雪季节里无尽的忧伤,却早已离开这率真的轻狂….”这一点我倒是很欣赏,毕竟学生时代的爱情是感情,但绝不是爱情,感觉起来彼此有情,不管距离,不论背景,无论生死,但是一旦要爱起来,要走向未来,是有无数阻隔的,尤其时间。
我真的有些欣赏韩寒和韩寒的这本书,当然这并没有完全改变我对他的初印象,他的文字通过嬉笑怒骂,浅薄入世和粗俗表达赢得大众的欣赏,本来很优秀的文笔,却喜欢玩弄文字的深沉,烈目看世的愤然,本来朴素的笔墨却一定要幻化成故作的幽默,就如同一个单位总有些言语刻薄,牢骚满腹的人却有很高的人气。这是我有些顾虑和不愿意苟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