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羡慕过别人的时候吗?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位女同学。
她学习成绩很好,是那种趁爸妈不在家偷偷玩QQ炫舞,还能兼顾学习的女生。
有一天我跟她聊起了这个话题。
我说,我好羡慕你们这种玩完了游戏还能玩学习的人啊。
她说,你为什么要羡慕别人,你要成为自己羡慕的样子。
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
现在回想,在那个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类当时就能让我震惊的话的人,她们的自我意识早在之前就已得到开发。
而自己呢,糊里糊涂地走过此刻都不愿用心回想的童年。
浪费了大把时光是我现在最大的感慨。
我曾经以为人生的路都长一个样,就是眼下所看到的样子。
但是觉醒这玩意儿,难道它会光顾每一个行走在世的人?
因为模糊之中我发现路的旁边,也许还有路。
后来大一些了,我还是会羡慕别人,不过态度渐渐有所改变。
以前是,哇,他好厉害,但跟我没关系。
现在是,嗯,他很不错,值得学习。
最近又发现一个羡慕的行为。
因为最近的全民读书热潮,朗读者节目的播出,胡歌的留学深造!网络上许多曾经默默无闻的知识达人阅读达人一时间好像获得许多的关注。
随便在简书知乎上翻一翻,都可以看到他们分享的一个月100本书阅读心得之类的文章。
我是真的羡慕呀!
暂且不问他们看的什么书,毕竟小红书小黄书都是书。
但光这架势就能让我佩服。佩服他们有时间,有闲钱去心无旁骛乖乖看书。
因为我发现自己还是浮躁,虽然比起以前耐心倒是多了些,但是长期做一件需要沉住气的事情,挑战还是存在的。
身边有许多因素会分散自身的注意力。
比如娱乐八卦,热门综艺啦,这些特别容易夺走我们整段的时间和注意力。
所以每天要跟各位娱乐编辑斗智斗勇也是不容易,毕竟人家的标题取得那么诱人!
那既然这么羡慕人家的阅读成果,那就试试吧,总之,不吃亏。
呐,看那么多书,我为什么要看,关键是,我看得完吗!
难道这意味着每一页我都要抚摸过,每个知识点或启发都要印在我的脑子里?
感觉压力瞬间扑面而来,以排山倒海之势劝说我快快投降。
为了克服这一恐惧,这本《这样读书就够了 》的核心方法成了我的镇定剂。
01.
学习思维的转变
脱离学校这个象牙塔的我们在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很大比例会认为学习就是将书从头学到尾,做习题,做试卷,考证书……
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只是知识的奴隶,我们被它牵着走,它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我们就应该学什么。
相反,在逃脱那个学学学考考考的怪圈,身处真实社会的我们应该首要考虑自己用得着哪些知识。
这是一个思维的转变,当你试着在一本书中着重去寻找那些自己需要的知识,而不是把所有的知识都花力气记在脑海里时,那种因为阅读而起的压力会舒缓很多。
举个例子,这本书还牵扯到许多案例和说明。
但对我自己而言,作者的读书方法是当下我最想学习的知识,所以在我阅读这本书时,我会首先筛选出那些相关的章节,着重去吸收。
02.
读书变拆书
拆书方法是这本书的精华。教你一改过去从头到尾的阅读方法,让自己成为知识的King/Queen。
现在回想过去我们的阅读体验。
用心想想,当自己发现一个启发、观点、理论时,自己的行为是什么?
是点点头一笑而过,还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是感慨一番不了了之,还是会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去理解?
思考完以上问题后,回到今天含金量最高的环节。
如何拆解一本书?
1. 在阅读时,发现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观点、启发、理论、方法等;
2. 一字不差地阅读那一章节或段落,做到尽量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3. 回忆一下,在你不知道这些观点之前,你的行为是什么?(与自己产生联系)
4. 设想一下,现在你知道了这个观点,那么你的行为会有什么改变?
5. 最关键的是,这个观点,你还能在其他哪些领域可以用得上?(”用“字为上)
还是拿自己举个例子。当我知道了这个方法之后,刚刚我用自己的表达来陈述了作者的方法。
为了让这个 读书方法与我产生强联系,我会设想今后当我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书籍的方法会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做一个方法的归类。
最后我会思考这个以自己为中心的读书方法还能用在哪些别的领域。
比如说看一部电影,以前自己会从头看完陶醉一番就完了,现在会找到自己最想关注的点,比如说电影的结构审美,或是主人公的生活对自己的启示……
这个方法很简单,只要试着将知识与自己联系在一块,多去琢磨它还能用到哪,你会发现这又是一项不一样的体验。
你要不要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