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刚刚开始想学写书评的小白来说,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避免瞎子摸象,一叶障目,埋头苦干却不得要领,最后导致事倍功半的惨剧发生。
所以今天又继续找了一些关于书评的资料,其实之前也大概翻找过一些,很多当时看的时候感觉很有共鸣,但是不就就忘了。所以这次长了记性,觉得可以总结一下自己觉得有用性的东西。
今天大概看了一下今日头条中关于比较大众的书评形式的总结,一般框架是这样的。刚开始先点题,通过比较吸引人的一些内容将用户的眼球吸引过来,而且尽量不要用热点,因为热点有时效性,相对来说,书评是可以长期重复看的内容,尤其是一些经典书籍,很可能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备受追捧,所以书籍对于不同时期的人也可以有着同样的参考价值。点题以后第二步可以是书籍内容框架的介绍,大概说一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逻辑思路等。通过读者自己的话,把书籍主框架复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不屑于做这个工作,总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创造性的工作,后来随着对写作的理解不断加深,我突然发现,其实对于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简述概括才是最难的。因为这非常考验写作者的逻辑思维和整体框架水平。如果逻辑不清晰,很容易看完一片茫然,什么都总结不出来或者写的很片面,作者写的辛苦,读者看的也辛苦,读之无味,没有吸引力。
破题和书籍框架介绍完毕后,第三部分就是作者介绍了,在作者介绍这个栏目里,切记冗杂地搬运,可以搜集一下作者的背景资料、奇闻异事、写作经历等,让别人知道一个不一样的作者或者对这本书深度认识有帮助的作者资料。比如说作者是在什么环境背景下写下了这本书,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本书给作者带来了哪些荣耀或者烦恼等,为这本书的整体形象上做增分处理。
前面三部分相对整体来说,其实更像是一本书的引言,通过引入、框架和作者介绍,将读者引入这个环境,知道处于什么境况中。接下来关于观点的输出才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后来想了想,自己写书评经常感觉茫然不知所措,无处下笔,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想抓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一本厚厚的书籍刚读完,所有的信息还在脑子里环绕飞旋的时候。如果想写出一篇大众认可的书评,最重要的是懂得取舍。所谓的取舍,就是建立一个总的观点,这个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和主旨,然后再列三个左右的分论点,分论点形式是书籍内容引用+作者观点评论的形式,但是三个分论点需要围绕主论点。比如某篇书评你写人性,关于这本书人性体现的部分有哪些,相互关联强大且有说服力的有哪些。再比如某篇文章是孩子教育相关的,你想写家长的重要性,可以列举书籍中关于需要家长配合的部分并阐述为什么需要家长配合。一本优秀的书籍可以解读出来的内容非常多,千人千面,不同的经历、知识水平的人对于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感悟。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最擅长最适合写的部分,然后伸展开来。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主观点最好角度独特一些,不要千篇一律,拾人牙慧。
之前看关于写作知识介绍,有一个关于选取观点的方法特别好:看完一个物料后,最少想出三个成型的观点,然后把前两个抛弃掉,因为前两个观点肯定是别人已经想到了并且写过的观点。这个方法固然不错,但是对于新手来说,可能也会有很大的压力。我的建议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先不要动手去写书评,先多搜集看一下别人写的书评,看看关于同一本书别人是怎么写的,站在哪个角度,用的何种方式,让你有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果是你,你会不会用这个观点,你会怎么布局怎么去写,你会写的比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当然这个也可以在看书之前就做这个功课,因为看这本书之前先看了大量相关书评的话,会对于书籍里面很多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些东西本来你第一遍看不懂或者会忽略的,因为有人已经在书评中点出,相对来讲,你就会更容易注意到。整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按理说以上就算是一个简单的书评会有的全部框架了,但是我前段时间看今日头条的一些书评,除了上述观点陈述外,一般还会进一步深化一些,而这部分的深化有时候就是一些观点的反哺。比如说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对于实际生活有哪些帮助或者可以怎么做。举个栗子,关于这篇书评,我的主旨是点出孩子的教育过程,父母的参与非常重要。如果观点陈述完了就完了,虽然不能说是不完整,但是与读者的关联性不够强。读者实际上还非常愿意知道,父母如何才能科学正确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以及正确参与到孩子教育过程中来后,孩子会有那些好的转化和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一本书如果想对读者有实用性和帮助性的话,读者可能会相对更为喜欢。
所以一篇优质的完整书评通篇下来,怎么也不会少于三千字吧,当然这个不是硬性规定,只是说一个框架完整的书评,内容必然是丰满有思想的。
另外如果想写书评的话,有一点需要时刻注意的是,在看书的过程中,不要只看热闹,要带着大脑去思考。思考每个章讲了什么内容,书籍中有哪些让你感悟至深或者有共鸣的句子,哪些情节让你感觉很震撼,哪些情节又让你觉得理所当然顺应你的心思。最好每读完一章就简单做一下关于本章的小结。当然你如果觉得这样的读书方式让你感觉很痛苦,在读书的过程中断节影响体验的话,可以先通读一遍,享受酣畅淋漓的阅读乐趣。然后再在二次阅读中有目的性的做书评准备。
另外今天无意间翻到关于书评撰写的百科,有一些关于如何形成书评观点的问题引申,让我觉得非常有参考价值,写在此处,供后期反思。
为了形成对一本书的观点,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这位作者想做什么?
他/她获得了多大的成功?
在哪些方面,此本书打动了我?
关于这本书,我喜欢的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表述内容的,又是如何做文体的?
书籍的人物有趣或有说服力吗?
情节是否一直吸引我的注意力,让我欲罢不能?
就文体而言,是简洁的还是呆板的?正规的还是有感染力的?陈词滥调还是富有创意?
一本书籍如果想获得大众眼球,遣词造句一定要避免陈词滥调,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是一篇文章制胜的法宝,之前看一些作文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拿六神磊磊读金庸来举例,说六神磊磊文采实际上非常的好,但是他的公众号之所以能运营的如此好,并非是因为他文采好或者学识渊博,而是他对于词语的掌握非常的新鲜独到,能够站在比读者稍微高一点点层次的角度,既让读者看得明白又看得舒服。不会感觉高山仰止也不会感觉俗不可耐。
今天在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公众号正好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是关于“武汉加油”和日本援助中国用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对比和解释,在文章中六神磊磊老师大概意思是,这两者并不能说哪个不好,只是使用场景不同罢了,其实地位是平等的。只是一个是雅语一个是俗语,两个都是工具,都是武器,就好像一个是紫薇软剑,一个是丈八蛇矛,都是兵器。文章内容解释的通俗易懂又深得人心。
我想这不仅是书评也是一篇好的文章都该有的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