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布道的书。讲陶渊明饮酒诗的部分,听众是和尚,布的是儒家之道。有时候,布道不是坏事儿,面对指责,马克•吐温当年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要布道。
叶老师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有思想的诗人,他的诗有哲理,又有诗意,还有用自己生活体验出的哲理和大自然或者人世间的物象组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真切感受,是哲理和诗意结合的典范。关于高和低的判断,本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儿,但可以知道叶老师是真喜欢陶渊明。叶老师喜欢他,主要还是因为价值观相似,都是儒家的信徒。
孔子教导我们,看人,听其言还要观其行。陶渊明的行动是符合儒家标准的,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做的是江州祭酒,就是因为“家贫亲老”,要养家糊口。但当小官太累,很快不干了。后来桓玄做江州刺史,讨平孙恩,陶渊明在他手下做事。后来桓玄叛变了,要革晋朝的命。陶渊明就去投奔刘裕,当时刘裕是镇军将军,陶渊明做的是镇军参军,讨伐桓玄。刘裕也有了革晋朝命的苗头,陶渊明跑去做刘牢之的儿子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刘敬宣辞职,陶渊明也不干了,这是晋安帝义熙三年三月的事儿。还是生活困难,八月份陶渊明又出来做陶泽县令,这是最后一次做官,做了八十几天。从他的表现看,是大体符合“君子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原则的。
可能因为是对这着和尚讲吧,叶老师光讲陶渊明的好处了,把他塑造成了个完人,虽说是个让老婆孩子跟着挨饿受冻的完人。可经验告诉我们,完人是不存在的,包括品格上的完人。虚荣心人人都有,叶老师说,陶渊明写诗完全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发表给别人看,这一点宇文所安就有疑问。对渊明诗的每个字词,叶老师也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辞的,看多了也有点别扭,但看得出来,她确实是发自内心的,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布道所必须的真诚吧。真诚,才会产生叶老师最为推崇的“感发”的力量,在这点上她很成功。
讲稿的整理和审校是相当认真的,读起来顺畅。出于小小的职业习惯,注意到几处不妥,如文中注解引用孟子的出处,用“《孟子•万章章句下》”不准确,整理者可能是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查到这句话的,“章句”最好还是去掉。再如讲拟古诗时引用白居易《方言》“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误“未篡”为“下士”了。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中华书局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