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宫变生
堡垒都是从内部被瓦解的。一点没错,刘宋的第二任皇帝少帝刘义符也是。
当北魏的军队大肆南侵时,朝廷就开始了无谓的内部倾轧。
第一件事是血气方刚的庐陵王、刘裕的次子刘义真首当其冲指责顾命老臣畏战纵敌,导致丢城失地,连连败退。
第二件事是少帝因为当朝的三位顾命大臣把持朝政,就想提拔几个自己的心腹上来牵制。找来找去找到个豫章太守蔡廓来做吏部尚书,就是现在的组织部长,所有官员的升降都由这个官说了算。
这位蔡大人也是官场老手,先去三巨头之一的傅亮处探探口风,傅亮唯徐羡之马首是瞻,就去问徐羡之,徐羡之立马抬出先帝的老规矩说:“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以下的官职可以由吏部任免,以上的官职则由我们中枢任免。”
蔡廓一听,就知道自己不过是个无权的橡皮图章而已,大权还是掌握在徐羡之等三巨头手中,于是索性拒不奉召,仍然去当自己逍遥自在的一方大员。但是皇帝架空顾命大臣收回权柄的意图却泄露了出去。
第三件事是刘义符的生母张氏在新帝即位后,按照母凭子贵的习惯,好歹得有个名号啊,但是三巨头因嫌张氏出身卑微,一直拖着不上尊号,于是新皇帝对三巨头的不满日甚一日。
第四件事则体现了刘义符的少年天性。他在后宫中辟出一条商业街,整天和太监宫女仿照老百姓的样子在这里做买卖,还在御花园里造了条龙船,吃住都在船上。其实说白了,就是青春期好动天性使然,但是朝中大臣包括三巨头在内就开始乱扣帽子了,说什么国丧期间不加检点啦,什么不知尊贵与小人为伍啦。总之,千错万错都是小皇帝的错。这样一来,越发让小皇帝产生了逆反的情绪。与朝中以三巨头为首的官员之关系越来越糟糕。
加之对北魏作战不利,所有的一切,使得三巨头萌生了换掉这个不听话的天子的念头。
刘裕当年之所以安排了四、五个互相制约的顾命大臣,其目的就是希望顾命大臣之间互相监视,使之难于联络发起推翻皇帝的阴谋。如今这几个大臣中,徐羡之和傅亮是一伙,王弘、檀道济在外一时无法逼其就范,反倒是同在京城、而且手握京师兵权的谢晦的态度成了最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好在下属中揣摩上司意志投其所好的人古往今来比比皆是。徐羡之的侄子徐珮之便是这样的人,他联合几位侍中、舍人以徐羡之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要杀谢晦,老练的徐羡之“默不作声”,“老实”的傅亮“坚决不奉诏”,消息就“走漏”到称病的谢晦耳朵里了,性命攸关,谢晦也只得就范,加入了“机密三人组”。
果然如刘裕临终嘱咐刘义符的那样,谢晦虽然年纪最轻,但是最有计谋权变,他一参与就确定了实施的计划和步骤。
第一步,铲除刘义真。因为一旦废黜了皇帝,刘义真就是第一顺位的皇帝人选,而刘义真不但手握重兵,而且有自己的一套班底,同为谢氏之后的名士谢灵运等人早就被他罗致在门下,还曾经扬言说:“要是哪天我得志了,就让谢灵运和颜延之当宰相。”说明此人志不在小。而且他一旦继位,肯定不会善待三巨头,到那个时候总不能再来一次宫变吧。如果不及早处理,一旦废了少帝,此人登高一呼,率兵平叛,三巨头或有性命之忧,所以权衡利弊,首先要假借少帝之手除掉刘义真。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转过年来,先喂了少帝一颗糖丸,上表奏请加封少帝生母张氏为太后。少帝心中高兴,就听从了三巨头的建议,下诏将庐陵王刘义真骗入京师,随即以心怀不轨意欲谋逆的欲加之罪,加之发生了日食等天象示警,将废为庶人,其属官谢灵运、颜延之之流也被贬往穷乡僻壤。
第二步则是五月间,将外镇的王弘和檀道济诏回京师。二人入朝后,三巨头告知以废立之事,二人人身既已为三巨头所控制,自然只得同意。
政变前夜,五月廿四日,谢晦借口说宫外的领军将军府要大修,聚集了大量士兵,夜间谢晦恐怕檀道济有什么异动,就邀请他一同住在领军府内。当天晚上,谢晦沉不住气,一直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而檀道济倒头就睡,鼾声如雷,谢晦不由得心生佩服:“真大将风度也。”
第二日凌晨,震惊中外的景平宫变发生。檀道济领兵在前,徐羡之等人紧随其后,进入皇宫,宫廷守卫无人反抗,叛军很快就控制住了龙船上还未起身的少帝,并因为抢夺玉玺,将少帝的手指砍伤,叛臣以张太后的名义废少帝为营阳王,押往吴郡金昌亭(今苏州阊门一带)软禁。叛军进而控制了京师建康,这才公布了皇帝的罪状,传诏天下。
第三步,就是迎立何人为帝了。毕竟发动政变的三巨头五顾命,没有一个有绝对权威可以如曹丕、司马炎之流可以直接篡位的,所以还是得从刘裕的儿子们中间选择一个。有的说要立年幼的,有的说立年长的。最年长的就是第三子,时年十八岁的刘义隆。
考虑到刘义隆已经成年,而且出镇在荆州虎视眈眈,自东晋以来,镇守荆州的将领如果顺流东下,建康城指日可破。加之刘义隆为人谦逊有礼,感觉易于控制,所以便决定派傅亮为代表,亲赴荆州迎接。
同时为了免除后患,派人刺杀了软禁中的少帝刘义符和刘义真。
(未完待续)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文章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