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官场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叫“绍兴师爷”,古人云“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师爷出安昌”。
安昌古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江南水乡古镇,透着浓浓的民俗水乡韵味。
//绍兴师爷
“小个子的老头戴着一顶瓜皮帽,老花眼镜一直搁到鼻尖上,一手捧着一面算盘,另一手握着一枝毛笔”
——这恐怕是大多数人通过影视剧积累的,对于师爷的一个印象。
绍兴的好友在家必看“绍兴师爷说新闻”。
“大概很能说吧”——是她对师爷的印象。
绍兴师爷自成一派,又叫“绍兴帮”。据说通用绍兴话。而绍兴帮内的师爷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圈内人”。
提起“绍兴师爷”,更是有一部陈道明主演的同名电视剧在当年广为人知。
绍兴师爷又以安昌古镇为代表。
安昌这个小镇的师爷确实很多,如今镇上有个“绍兴师爷博物馆”。街道两旁还留有许多的师爷故居。
去到安昌古镇不妨抽出时间一探究竟。
//何为师爷
民间习惯把官署中的幕僚称之为师爷。
通常意义上的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
通俗点说即是“编外公务人员”。
师爷更是衙门里不可缺少的智多星。是和庸人不同的“人才”。
剧历史故事记载,绍兴师爷还因解除了浙江藩台的困境,获得了“一字千金”的报酬,体现出师爷于当时的价值。
至于师爷的兴盛。全国有大大小小那么多衙门,即便每个衙门只需一个师爷,全国的需求量也只是有增不减。
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高需求、高收入、高智商三高人群。
//师爷文化
师爷这个职业对于文化程度要求比较高,要求有才有智。
据说绍兴人历来有三条标准,即“须胸中有经济,通达时务,庶有文藻,肆应不穷;又必须二十内外,记诵难忘,举一隅二反三;更须有天生美才,善于应酬,妙于言论。”
这个标准,没有“一把40米长大刀”,恐怕难以达成。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绍兴师爷的箱子里总放着回家的盘缠,合则留,不合则去,这是绍兴人傲岸自尊的丹气。”
严于律己,这大概就是绍兴的师爷文化持久的原因之一吧。
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绍兴师爷:
大明第一才子、绍兴师爷鼻祖——徐渭
雍正年间河南巡抚田文镜幕下——邬思道
师爷文化饱含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文化内涵。
百闻不如一见,安昌古镇的“师爷博物馆”便是你探索师爷文化的第一步。
毕竟,“无绍不成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