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家
中国的纯文学,是《诗经》和《楚辞》。而历史学家的,除了司马迁的《史记》,还有《后汉书》、《左传》、《战国策》还有《国语》之后才是《史记》。孔子的《春秋》也是。古代之所以有这光荣的现象,因为文学家、史家、哲学家都是贯通的。除了中国,西方也这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俗话说万物都是相通的,知识了解的更全面,想法也会更全面。
我们现在,重溯历史,所以将这些历史学家以及他们的历史著作看的尤其重要,但在当时,史官地位极低,他们却都非常看到的起自己,孔子自封圣人,屈原也明白但丁可以和他排排坐,但是他俩的自评与司马迁相比,根本不算什么,《史记》的自序直截了当: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木心先生说,简直大声疾呼,可爱透顶,难得难得!这等气派才叫真正的“难得糊涂”啊!我看了这段话,也不由得哈哈哈笑了起来,放现在任意一个人说出来这样的话,应该都会被骂脸大,但所幸说出这话的是司马迁,写出被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司马迁。
谈完史学家接下来谈一谈哲学家。
2、老子
李耳的思想最透彻、孤寂、凄凉,完全绝望。
对老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他是道家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且据说《道德经》也是老子出函谷关被截,被迫口述而著成的,所以体会不到木心先生所说老子思想的孤寂、凄凉、完全绝望。甚至把《道德经》看作是老子的绝命书。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人们都喧闹喜乐、风光满面,唯独我淡淡漠漠的,找不出任何随潮同流的迹象。这不是孤寂又是什么?老子生活的时代是很坏的时代,政治上卑鄙龌龊,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愈弄愈乱,许多思想和治国理论纷呈。原因:理论有谬误,实践歪曲理论。所以老子才提出“无为”“无治”,木心先生觉得老子这般说法,是生气,是绝望,是唱反调,是现状逼得他往极端走。所以,老子看透了人性的不可教,索性让大家回到原始状态。
当生活和学习遇到困难,走入困境之时,不如停下来,静静地回头思考,顺其自然,其实往往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3、孔子
孔丘的思想与李耳正好相反,乐观、积极、务实。
如果老子的想法是让黑暗时代自生自灭,黑暗过后总会光明,那么孔子就是极力想让自己成为一束光照亮这个黑暗社会,说不出谁对谁错,谁更好,但都是为了照亮这个黑暗的社会。
木心先生对于孔子的评价不高,认为他既不足以称为哲学家,又不足以称为圣人。他是一个庸俗的高级知识分子,他欲望强盛,种种苛求,世界满足不了他,他一定要把不可告人的东西统统告人。所以他虚伪。可能是孔子的理想太宏伟,要求太严苛,终抵不过人性恶的一面,所以没有怎么培养出君子,反而培养出许多“伪君子”。“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不就是从古至今隐藏在多数男人思想中的大男子主义么?
但是同样也不能否认孔子一些理念对于思想发展的进步意义,仁爱、孝等。
4、墨子
木心先生将孔子与墨子放在一讲,也十分有意思,讲诸子百家,一般都是分为“儒”“道”“法”,“儒”的孔孟荀放在一起,“道”的老庄放在一起,“墨”的墨子。而将孔子、墨子放在一起,我认为就是要用墨子的“真诚”来撕破孔子的“虚伪”。
墨子最受木心先生的推崇,他舍弃儒学,效法禹酋长,疏通河道,参与水利工程,不怕艰难困苦,与上层下层人物广泛接触。所以他提出的思想主张是站在百姓的角度,而孔子是站在统治者角度,为王公大人所服务。墨子的主张是“兼爱”“非攻”,但从汉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一直是帝王的参谋,墨家从来没有被用作治国纲领。如中国取墨子思想,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德先生”“赛先生”就不需要进口,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可以出口,这是中国的悲剧。
5、其他
中国的伦理观是孔孟的,艺术观是老庄的。
孟子,文学才能极高,长于说理,以王道治国,要求君主提升个人修养,重视百姓提出“民贵君轻”。
庄子是个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的弱点就是拼命追求自然,最后反而弄得不自然,“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中国文学的源流,都从庄子而来,汉唐及之后的许多文学家都受庄子影响,全是庄子的思想。
荀子,是儒学的总结,将“法”填入“礼”,才适合一代帝王的统治术,只“礼”,太柔弱,只“法”,太强硬,所以将两者糅合,互补。
韩非子,融汇了诸子百家的人物,著作笔锋犀利,说理透彻,通俗易懂。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形成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历史,都对现今社会产生了影响。关于这些思想家,我们也需要客观的看待,不能刻意夸大忽视消极方面,也不能死咬消极而忽视积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