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与孩子组成了亲子三角关系。理想的亲子三角关系是父亲、母亲、孩子两两距离相同,构成等边三角形。
亲子三角关系有一个发展过程,是从母子共生期逐渐发展起来的。
母子共生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孩子在母腹中,母子是一体的。第二个阶段是从脐带剪断到两岁,在此阶段,孩子与母亲在生理上已分离,但在心理上并未分离,仍属共生阶段,孩子认为妈妈就是我,我就是妈妈,由于心理上的这种共生关系,两岁之前的孩子,母亲可以天天抱着孩子。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逐渐增长,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妈妈不是一个人,开始意识到我是我自己,会说“我要喝奶”、“我要吃饭”,母子之间的共生关系开始打破,可以相互分离,此时父亲的加入能进一步冲破母子之间的共生关系,促进母与子的分离。如果父亲的力量够大,则会形成稳定的等边三角关系。
等边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健康亲子三角关系的表现,在这种亲子三角关系中,父母关系良好,母子与父子关系良好。
健康的亲子关系呈现出的是等边三角形。亲子关系出问题的家庭,三角形会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呢?
有夫妻间关系近,而同时与孩子距离远的;有父与子关系近,而母与子关系远的。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其亲子三角关系最常见的态势是:母与子关系近,与父亲的关系远,父亲与工作的关系更近。这种亲子关系态势在美国被称为白领家庭综合症,父亲被边缘化。问题更为严重的亲子三角关系是母亲与孩子依然是共生关系,而父亲与工作是共生的。
怎样将不健康的亲子三角关系改变为健康的等边三角形?
方法就是让近的拉远一些,远的靠近一些。比如母子关系过于紧密的,母亲应该远离,而父亲应该靠近。
母亲远离难?还是父亲靠近难?
“舍”与“得“孰难孰易?
显然,母亲的远离更难。远离意味着舍,舍掉的是什么?是否有精神的寄托和依赖?而这种寄托和依赖是否有一些属夫妻关系不良的替代品?母亲在远离孩子的同时,应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
与孩子关系过于紧密的母亲,常常会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事无巨细地为孩子操心,甚至直接包办替代。身为母亲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爱孩子?怎样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爱孩子要先学会爱自己,更好地做自己。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好的分离才能让孩子成为自己,才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人生。
与母亲的远离相比,父亲的加入更加容易。母子关系太近,母亲离不开孩子,看似是母亲的原因,实际上与父亲脱不了关系。母亲因为得不到来自丈夫的爱,才会跟孩子越来越亲近,所以说最好的家庭关系是父亲爱母亲,母亲爱孩子。
解决亲子关系问题,父亲要主动加入到其中,哪怕开始是夫妻吵架,也是给孩子松绑,给孩子成长空间,减少母与子之间的纠缠。
在亲子关系中,父亲不仅是具体的人,更是一个形象,父亲不在的孩子一样会身心健康,关键是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这一点母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母亲总在孩子面前否定孩子的父亲,孩子会无所适从,因为对孩子父亲的否定,实际也是对孩子的否定。
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妈妈通常是抱怨者——抱怨自己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丈夫通常是受益者,而孩子通常是受害者。
压力系统理论认为,压力传递的方向是往弱者方向传递,系统中的最弱小者承担着最大的压力。在家庭这一系统中,孩子承担了家庭80%的压力。
要减少孩子的压力,让孩子不再成为亲子关系的受害者,需要父亲或母亲率先做出改变。
有些父母会相互指责,要求对方先做出改变,甚至试图改变对方。心理学认为,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人,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自己。
系统论认为:在系统中,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影响到系统的所有部分。在亲子关系这一系统中,我们自己改变了,必然会影响到亲子关系中的每个人。
从改变和提升自己入手,让亲子三角关系呈现出健康的态势,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