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读书伯乐江雪阁老师的读书社群10月份的阅读主题是青年作家徐则臣的作品。
我从未读过徐则臣的小说,故请教江老师先从哪篇读起,她建议如读短篇就先读《如果大雪封门》。
《如果大雪封门》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同名小说集获“2016中国好书”奖。
作者徐则臣,70后实力派作家。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著有多部作品,并在国内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德、英、日、韩、意等十余种语言。
徐则臣的小说中多写两个地方:花街和北京,花街是小说里他的“故乡”,北京则是他求学、工作所在的城市。
徐则臣说过:“我希望写出沸腾的短篇小说,哪怕它表面平静,必须静水深流,暗潮涌动。我希望写出压强更大的短篇小说,在它受力面积缩减的同时,力量也在增大,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能让你感到针刺般的锋锐与疼痛。”
因此,这个短篇我多读了几遍,除了欣赏作者的写作功底外,想探究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
《如果大雪封门》讲的是4个年轻人的“北漂”生活。
“我”、行健和米箩是贴小广告的,林慧聪是养鸽子的,四人合租在北京西郊一间平房里。
林慧聪是南方人,从没见过雪,但他的想象力天马行空,在高考作文中,他洋洋洒洒地将“种树”和“大雪”写到了一起,标题为《如果大雪封门》,结果落榜,连专科也没有考上。
为了能看清大雪到底长什么样儿,林慧聪投奔了在北京“躲命”的二叔----一个养鸽人。可是鸽子一只只的减少,却找不出原因,二叔下了“逐客令”,天气预报两天后有大雪,慧聪向二叔争取了两天的时间,准备看完大雪就回老家。
大雪如约而至。林慧聪终于看到了“大雪封门”。
表面看这是一个普通的“北漂”故事。
但徐则臣的短篇小说被称为“软刀子”,仔细品味,这个短篇意境深远,隐喻了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体与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对此,我有三点启发。
一、你的能力是否能配得上你的野心?
文中的行健和米箩,对于未来有满怀的欲望。他们幻想着事业的成功,幻想能够挣大钱,他们固执地认为只要坚持下来就肯定有希望。
所以宁肯忍受生活的窘迫也不要回老家,在他们看来,回老家就等于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就相当于“等死”。
充满理想主义的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
他们高谈阔论要挣大钱,但却整天只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空想。
他们昼伏夜出,行走在灰色地带,做着见不得光的工作,而所有的闲暇时间都在“无聊”中度过:打扑克、用弹弓射杀鸽子、喝酒、找女人,“把攒下来的钱都花在白花花的身子上”。
对于未来,他们并没有理性的思考和进一步的规划。业余时间既不读书学习也不外出考察市场机会,看看自己除了贴小广告外,还能做哪些有发展前途的工作。
只有空想,而不付出,大概率“好机会”是不会落到自己头上的。即便是天大的好运气落到了自己头上,获得了“成功”、挣了大钱,但是没有实力的支撑,“凭运气挣的钱早晚凭实力全赔光”。
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但是,请想一想,自己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一无学历,二不学习,三无规划,没有认知的提升,没有“降龙”的实力,野心永远只是野心。
原地彷徨,永远找不到出口。
二、理想和现实之间就差这一场大雪吗?
“如果大雪包裹了北京,此刻站在屋顶上我能看见什么呢?那将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将是银装素裹无始无终,将是均贫富等贵贱,将是高楼不再高、平房不再低,高和低只表示雪堆积得厚薄不同而已。北京就会像我读过的童话里的世界,清洁、安宁、饱满、祥和,每一个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衣走出来的人都是对方的亲戚。”
“我”希望通过一场大雪实现“众生平等”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公平与正义、众生平等,这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但是,这世界会有绝对的公平吗?
有的人一出生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享受着其他人几辈子都奋斗不出来的资源。
一个出生在北京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和一个出生在偏远贫穷地区的孩子,起点不一样,人生的曲线也不一样。
在现行高考政策下,北京的孩子考上名校“北大、清华”的几率就比较高,外地的孩子尤其是“高考大省”河南、江苏、河北等地的孩子想要考入这些“双一流”大学,要付出不知道多少倍的努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的《道德经》这句话翻译为现代话就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这和西方的“马太效应”的观点一样,“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但是,这就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个观点并不关乎政治,这是符合数学逻辑的物理规律。
“雪没法将所有东西都盖住,高楼上的玻璃依然闪着含混的光。”
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提升认知,提升能力,逐步去缩小“不公”带来的差距。
三、作者隐喻的批判精神及对未来的迷茫
小说以“我”这个边缘青年的视角去看当时的社会,表达比较隐喻,基本没有情感的抒发和对事件的议论。对一些事和人都做隐匿处理,但不得不让人展开想象。
1、宝来“被打成傻子”被接回家了。但没有下文介绍,也不知道那几个打人的小混混儿是否受到应有的惩罚......
2、“我”告诉林慧聪,说我们三个都是贴小广告的,是那种可以办各种假证的小广告。高中毕业生林慧聪听到后根本“不觉得这职业有什么不妥”。可见“假证”太平常了,人们都需要用它来粉饰自己......
3、鸽子隔三岔五在少,却总弄不清原因。但作者专门提到,虽然没见行健和米箩明目张胆地射杀过,“不过这事说不好,我和他们俩替不同的老板干活儿,时间总会岔开,背后他们干了什么我没法知道”。
在小说这么紧凑的篇章里专门用一个段落来表达对他们的怀疑,不得不让人多想,行健、米箩和“不明原因”丢的、死的鸽子不可能没有关系。
4、行健和米箩偷偷射杀鸽子却把“省下来的钱用在某个肥白的身子上”......
5、房东老太太只管自己,对于别人,她“想起来才往暖气炉子加块煤,想不起来拉倒。”......
6、“穿行在远处那些楼群丛林里时,我感觉像走在老家的运河里,一个猛子扎下去,不露头,踩着晕晕乎乎往前走。”......
这一个个的句子只要深挖,并前后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其背后隐藏的东西。
文中作者貌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启发我们找到答案:
“门外的北京一夜风声雷动,夹杂着无数东西碰撞的声音。我们喝多了,觉得世界真乱。”
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小说写于2011年,作者对现实做隐晦表达,但对大雪过后“清洁、安宁、饱满、祥和”、“都是对方的亲戚”的美好期盼,恰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
值得一提的是,次年(2012年)著名的“八项规定”的出台更加验证了作者的期盼是有原因的。
好在,在冷冽的氛围下还尚存一丝温情,大家同情林慧聪让他搬来一起居住、“我”帮林慧聪找鸽子、大家一起喝二锅头吃鸭脖子……直到最后行健和米箩要埋葬死去的鸽子,不再吃它们。
人的思想有了转变,人性没有泯灭,他们的惺惺相惜温暖了内心的寒冷,人们之间的亲情在心底缓缓涌动。
社会的纷乱嘈杂、道德的沦丧、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这篇短小精悍的小说,作者通过“鸽子”和“雪”这两种意象,给人以丰富的解读及想象,意深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