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了“标题党”这个入口,接下里的文案相关的“画骨”、“添肉”、“注血”才是刷爆朋友圈的关键!
这类文案最常见的写法是,找到用户在某个场景里,存在的一个麻烦,然后针对这个痛点,表明我们的态度,给用户情感上的触动,才有可能引发用户共鸣。但大部分文案在情感触动上经常出问题。
所以,能引发共鸣的四种情感:支持、批判、反击和鼓励。
第一种,支持。
比如阿迪达斯有个“这就是我”系列广告。策划者发现,很多年轻消费者经常被人指责太傲慢、太浮夸、太幼稚等等,所以阿迪达斯直接在广告里支持他们说:太不巧,这就是我。你看,这条广告其实是帮年轻人合理化了自己的行为。
大家都会面临指责、怀疑和否定,如果你通过广告唤起了他们内心的这种情绪,然后站在他们这一边,想办法合理化他们的行为,他们就会觉得你是自己人,在感情上认同你。
第二种情感是批判。
比如,老罗英语培训当年有一个知名广告说,人民币一块钱现在还能买些什么?然后给了几个选择,一头蒜,一个打火机,一张报纸等等。人们本来就痛恨通货膨胀,看到广告更有了深刻的共鸣。然后广告最后一句是,或者一块钱,你也可以来老罗英语培训听八次课。这让人们对课程的价格产生了好感,用户会觉得很值,可以试试看。
我们在社会上会遇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很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你能把这些不合理现象指出来,并且帮助用户批判、惩罚这些不合理,会让用户对你产生更多的信任感。
第三种情感是反击。
比如,咪蒙的文章《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大骂那些整天求人帮忙然后还不满的人,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类似的这类事情在生活中很常见:朋友借钱不还、室友太烦人、司机没礼貌、上司太苛刻等等。
我们大脑本身是无法区分幻想和实际体验的,它们在大脑神经中枢实际产生的愉悦感是类似的。
所以,直接帮用户反击这些行为,会让他们产生实际体验了一把的愉悦,然后就对你产生了共鸣和好感。
第四种情感是提供鼓励。
最典型的就是Nike的文案,just do it,鼓励用户摆脱拖延、想到就立刻去做。当然,既然要鼓励用户克服自己内心的阻碍,可以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错了。
比如前几年春节,各大品牌都在打一系列过年回家的感人广告,广告说,爸爸妈妈一整年就盼着这七天,在你回家的前几周,他们就开始想到底该准备什么菜。但是我可能因为加班回不了家了。
这时候用户内心的痛点是加班很忙碌,回不了家很愧疚。广告暗示用户主动去克服愧疚,这就是提供了一种鼓励。
当然,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大量的成功学演讲,也是靠这个来制造共鸣感的。
你看,想和用户产生共鸣,要找到用户在某个场景里,存在的一个麻烦,然后针对这个痛点,表明我们的态度,给用户提供情感帮助,比如支持、批判、反击和鼓励,用户才能产生共鸣。 (整理来自@李叫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