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刚刚惊呼过“一年就这么结束了,”
然后转头发现“一个月也就这样过去了。”
阳历新年,有初雪,有期待,也该有个回顾。
依然是对照月计划盘点的方式,但不同的是改变流水账的记录方式,尝试从中总结出优劣势以及可以借鉴的经验收获。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小文。
1.找到高效的时间段,并用来做创造价值的事情。
近三个月来,发现我的高效时间是5点起床后的2个小时。
这个秘密的发现,得益于17年最后52天的正面管教工具卡的每日分享活动。本着对自己和群内伙伴的负责,我每天都会在晨间完成当日的内容分享,初衷是促进自己系统学完一套工具卡。
结果是不仅收获了工具卡知识内容、有实践案例总结、同频家长朋友的反馈,还有一个就是养成了早起的习惯。
早起的习惯以前就有,但断掉之后就没能再坚持下来,而这一次开始,竟连续三个月早上5点起床。
早起做什么?
做价值正向积累、可以产生势能的事情。
自我管理是手段,个人成长是目的,而价值变化是本质。在更大的价值空间里考虑最多的因素是使用价值。
对我来说就是看书,输出倒逼输入,讲的专业前提是要学的专业,所以我继续在亲子成长领域做主题阅读,不断精进。
在打卡圈自发组织了21天早起阅读活动,阅读4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儿童行为心理学》《在生命深处遇见孩子》,做了10+张阅读卡片,解决囤书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一本本去读。
其次是做在朋友圈做日签,同步阅读打卡,积累势能的同时也推广了微信公众号。也开始和更多的伙伴产生连接,简单聊了些线上读书会的活动,准备在二月份筹划这个项目。
另一个创造价值的事情就是做《妈妈成长训练营》的备课工作。前面3周的准备,在第4周上完3节微课和连续5天的助力tips分享,立下flag,并做到,这是幸福的。只有去做才能有不同的收获,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方面。
为什么要早起?
每个人的高效时间段不一样,比如有的人喜欢在下班后或者夜深人静的时候,但如果也想尝试早起,
我有几点tips分享:
(1)提前安排好要做的事情,起来就去做一件事。比如拿起书,仪式感或者小的做事系统,可以帮助快速进入状态。
(2)起不来就设置不同时间段的闹钟,不过也要考虑家人的作息需求,为避免影响,可以用手环。
(3)坚决不刷手机,这是极大的时间黑洞。
(4)及时止损,避免内耗。
就算晚起了半小时、浪费了一小时,但还有一刻钟、半小时的可用时间,止损并切换到高效时间很有必要,如果是累了,就去休息,或者调整入睡时间,而不是放弃。
2.做高复利和边际成本递减的事情,尽管起步很困难
做PPT和海报的事情 ,对我来说有点难度。
之前也并非不会做,但做的并不好,也总达不到自己的满意,按照先完成再完美的标准,我在做完一版后就再花时间琢磨怎么修改。最后的水平仍然称不上很高,但我整理出一些课程和读书分享的PPT模板,这个可以在后续需要时快速调取使用。
这在长远来看是时间成本递减的事情,尽管开始要多花一些摸索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别人都用的很顺手的创客贴,我却才开始研究用法。
永澄老师在对习惯进行一个定义时,就提到习惯是指自己所具有的思维、行为方式,是通过刻意训练而得到的一种技能、思维方式或肌肉记忆。
一种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值得花时间刻意练习,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或肌肉记忆将会是边际成本递减的事情。
再比如写作,每个成长者都期待提升“写作能力”,尤其是处于没文笔的“码字”阶段的我。
写作的初心也是能力提升的需要,因为期待在亲子成长方面更专业,需要清晰的思考和打通知识阻塞的能力,也需要通过精准的表达、调动他人的动机和抒发情感,当然也期待通过写作建立个人品牌效应。
但总是陷入在“每日写1000字”的低水平勤奋的怪圈,最后不了了之。
写作是输出的一种方式,输出的“作品、文章、库和卡片”的四个层次是跟永澄老师学的。永澄老师更关注一个目标性的行为底层逻辑,顺着他说的“循序渐进、小步快跑”的能力圈扩张逻辑,结合星姐的写作框架结构思维、内容丰富有内涵、标题精准突出和传有效播等具体的实践策略,开始对写作这件事情有了点清晰的认识。
这个认识让我把阅读和写作两件事情联系起来,所谓的输出倒逼输入,可以先从每日的笔记卡片开始,持续积累内容,形成专题话,结合实践应用的案例反馈和“做后学”的思考,把认知和元认知打通,这样以后写出来的东西对自己还是对读者来说才有价值和意义。
这也是高复利和高边际成本的事件吧。
不过一个人闷头往前走还是蛮危险的,因为很容易遇到挫折就放弃,但有社群里的伙伴同侪共进就不一样了。比如幸运地勾搭上Aida老师的社群。有价值的产出才是持久深度链接的基础,得以的时候需要提醒自己。
3.主动链接,尤其是确定那是一个机会
和陈总的认识来自某微信群的简单消息,随后也是简单的聊天,但却带来两天做正面管教家长系统课助教的机会。
相信吸引力的伙伴经常会“敢于向宇宙下订单”的一句话,我也说过。对于想要的、想要达成的期待,要有能造条件和找寻资源的能力和勇气。
在这之前我还特别缺乏迈出第一步的勇气,所以系统课的开课信息始终没有放出来,不自信能够招收到学员,人家家长为什么要花钱跟我学?尽管宝爸和我的导师一直鼓励我说,“你学习的储备足够教授课程和分享了。”而且也做过几次分享和体验活动。
但自卑感终究还是形成了自卑情结,越是追求完美和优越,越是难以开始。
资源总会有,只要有勇气去要,比如这次和陈总连接的机会。
做两天助教收获很多,而且后续还会有机构的合作机会,也再次验证了生活中存在能量场,积极主动会让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如果起初就嫌周末高铁往返麻烦和疲惫,那就错失机会了。
用安静的话来说,在热爱的领域可劲儿玩,期待玩出更大的价值交换和发展空间。
4.越老越爱看动画片?但这不也正是和孩子在一起成长的机会吗?
近一个月来观影数确实刷了“历史新高”,先后看了《寻梦环游记》、《我的老爸是森林之王》、《公牛历险记》、《头脑特工队》、《冰雪奇缘》、《超能陆战队》。
于是朋友说我这是越老越爱看动画片了,确实如此,除了陪孩子观影的轻松和快乐,似乎还在渐渐走进孩子喜欢的世界,感受他们那份简单的童真。
再说到和孩子一起成长,他的Baby step的力量,又是我这个奔三的妈妈所赶不上的。
新年伊始,遇到小区阿姨都聊到小平安长大了许多,见面问候、独立玩耍都表现出大孩子的样子。
吃饭、刷牙洗漱、卫生间大小便等方面的自理能力也在快2岁的发展水平上。
一岁以前基本是24小时亲密陪伴,1岁半以后逐渐开始过渡分离焦虑症,从心理和生理上给他断奶。
亲子相处有了更多的互动方式,比如阅读绘本、拍球游戏、溜滑板车,教他数数、熏陶三字经等,有时候感觉都玩不过他。
这么个小家伙,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让我们大人有机会跟他一起学习、成长,培养情商和习惯技能。
家,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三个人,不管过去经历了什么、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但家终是归宿,是爱和力量的源泉,让家里的每个人充满勇气活在当下。
秋水教主说,“人生分为不同的舞台,我们在这里登场,在那边退场,不应该也没必要持一副面目应对所有。”
所以该陪孩子陪孩子,该看书学习就看书学习,到了上班的点就专心忙工作,上了讲台就能带的了课。
像变色龙一样生活,趁着年轻可劲儿折腾。
虽然我的上方卡从变色龙变成了狮子,但多面的自己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创造多面的生活,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