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以为父母无所不能,遇到难题,被人欺负,会本能地躲在父母的荫蔽下,寻求甜美的安慰。
十八岁以后,父母拒绝提供物质上的供给,慌过,怒过,不知所措。
想来,真正长大,是从发现父母袖手旁观,而自己无所依傍的那天开始。
从此,只能靠自己,并由此生发出一个独立担当的人格。
二
听到一个笑话。
深夜,如果有一个恶人把刀架在你脖子上,说“给你一分钟,你可以打给任何一个人,除了父母,让他来接你,不许说多余的话,如果他同意来,我就放了你,如果不愿意来,我就杀了你。”
你会打给谁? 有人回复:“叫外卖。”
我并不把它当笑话听,因为我实实在在反省了一下自己,可以拨出去的有效的电话号码,究竟会有几个。
虽不主张用这种涉险的方式来检验感情真伪,但这扰攘世间,如果说还有谁愿意在危难面前与我共进退,那就是极为难得的朋友了。我唯有愈加小心翼翼,深怕它遭到功利性的臧否。
因为交流容易,交心太难。
三
新闻节目上总播出一些关怀弱势群体的案例,不论是自强不息的当事人,还是代表着普罗大众同理心的慈善方,都弘扬着人间大爱的主题。
看多了,觉得腻烦,觉得忿忿不平。作为一个温和的愤青,下意识里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本应是理所当然,然而现今却以感人的个例的姿态,存在于电视栏目里,不免有落差。
小事也是,说这个世界没有公平的人,都是处于公平之下的人,那些享受便利的人,多半是没有动力去感慨这件事情的。
但如果,不用达到奔走呼号的程度,那样未免要求过高。这一部分人能够真正意识到,并且有所行动,那么公平的实现,那个美好的愿景,也并非遥不可及,终会是尚可期待的吧。
四
有一个开宠物店的朋友,总给我讲些猫猫狗狗的恩怨情仇。
你会因为总得用除尘器去清理那些满厅满室的猫毛,散步时总需停下等待看见一棵树就要嘘嘘的狗狗,而骂它,打它,发脾气,不理它吗?
朋友说了一句话,你对一只猫或一只狗,尚有耐心、细心,为什么对待身边的人,却一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
因为我对猫狗没有要求,对人有。
问题出在期待上。
五
去访了一个被誉为神仙一样的老中医,多聊两句,发现失眠的人如此之多,不独我一个。
我说没办法,梦太多太杂,不胜烦扰。
老人家给我开了良方,多微笑,多运动;少思虑,少嗔怒。对自己和这个世界都宽容些,至少我希望,你是在愉悦的梦境中醒来。
诗人海子问,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我从不规避痛苦,至少,明天我可否醒在一个有关幸福的美梦里,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