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开车送孩子上学。
学校离家很远,顺利的话一个来回就要一小时。之前感觉这段路是那么漫长,从城市的西部一直到东部的郊区,穿越整个城市的繁华地带,像是一场清晨的长途跋涉。
渐渐地,就爱上了这样的一段时光。
尤其是孩子下车后,我把先前开得低低的音乐声旋得大一些,车内的温度适宜,像是被层层温暖包裹,汽车行驶在路面空旷的城郊,如果关掉音乐,能听到车轮碾过马路的沙沙声。路上车迹稀少,整个身心逐渐融化其中,音乐时而舒缓时而激越,这一刻没有烦恼、没有工作、没有家务、没有人际关系、没有刻意的克制……只有天与地在我面前狂奔,那种静寂和孤独可以彻底感受到内心的声音和诉说,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让我沉醉。如果可以,我愿意一直这样开下去,漫无边际,哪怕一个人开到天边。
意识是飘浮的,车行的轨迹却还是明确无误地去往家的方向,直到车子停在家门口,拉起手刹的那一瞬间,脑袋仿佛迅速被注入了一支清醒剂,一下子从幻想跌回到人间。一分钟后我已经拎起车上的购物袋雷厉风行地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了。
有一个朋友,每个周末的早晨都要去买一份报纸,然后带着这份报纸去咖啡馆喝一杯早咖啡。有时看到她在朋友圈PO图,一杯咖啡,一沓报纸,我们就在下面心照不宣地跟帖:啧啧啧。心里却颇有些不以为然:你说好好的难得一个可以睡到自然醒的周末,她偏要起个大早跑到咖啡馆装文艺,这是何苦来呢?
直到有一天我放弃睡懒觉被她引诱到了咖啡馆,点了一份早餐,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她闲聊几句,翻着她买的报纸,看咖啡馆里那些清晨的食客,还有跑来跑去的员工,若有所思地揣摩起他们的故事。周围的人在轻声细语,咖啡的香气氤氲,食物的热气浮在半空,空调的暖意恰到好处……朋友叫来服务员,又续了一杯咖啡,继续低头专注地看报。
不由得想起了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个词“灵魂发散地”——只要在这样的地方坐一小会儿,让灵魂发散一下,会比睡上几小时更有效。那一刻,我自自然然就理解了朋友,理解了她每一个这样独处的早晨。于她而言,这样的一段独处时光,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所需要的仪式感,更是我们放下用来抵御种种磨难的盔甲,让身心得到片刻安宁和柔软的时光。也许,唯有浸润了这样的时光,才会积蓄出力量去生活的洪流中冲锋陷阵。
一直追看一个杂志女编辑的博客,她是一个把独处时光发挥到极致的女人。她会一个人去看早场电影,一个人去逛自己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雨天一个人去江边散步,一个人去喝一杯手冲咖啡,因为一张园林版《牡丹亭》的海报,她会千里迢迢独自一人奔赴一场演出。“亭台水榭的江南园林,暮色四合,杜丽娘在园中公主靠上小憩,整个画面是暗蓝色,几乎能闻见清洁的香气,听见微微风声……”这样的描写让人向往不已。
我的另一个女朋友最近刚装修了房子,新房有一个阁楼。她就非常奢侈地给自己设计了许多独处的房间。有扔着蒲团,可以盘腿坐着喝茶,装修得具有古典意味的闺房;有可以正襟危坐,挥笔泼墨的书画间;还有她专门用来拍照的设计成工业复古风的阳光房。
有时周末我们小聚约她出来喝茶,她总是婉拒。是啊,还有什么能比一个人呆在自己设计的小空间里更舒服的事情呢?也许前一秒在楼下她还是一个勤快的主妇,温柔的妈妈,贤淑的妻子,下一秒独坐在阁楼,她就完完全全只成了她自己。有时候,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一种身份切换。陶立夏在她的书中说:“专心致志地与自己相处,并不比拥抱整个宇宙来得轻易。”比起外界的精彩,我想我的朋友更偏爱让自己的灵魂获得饱满。
最近喜欢上了运动。朋友建议我跟随他们一起“驴”行,我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对有些人而言,一个人会没有安全感,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越是在人群中,却越觉得手足无措。我想我属于后一种,我只喜欢不需要成群结队就可以完成的运动,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跑步,一个人瑜伽,甚至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可以清风明月,一个人也可以波澜壮阔。我们已经呆在一个噪音太多,信息太多,人群太多的地方了,相比较热闹,独处会显得尤为可贵。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答: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坐在车中发呆?
有两个回答特别有意思。
一个人说:因为那是每个人独有的B612星球。
还有一个人回答:很多时候我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一个人在车上想静静,抽支烟,这个身体属于自己。
这个回答,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我想,它也一定击中了和我一样,被生活的洪水猛兽裹挟着往前走,疲惫却依然身不由己的每一个活在尘世中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