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难得知足
我有一个同学,是一个很勤奋的人。
他手机里一大堆“得到”类的APP,各种印象笔记,时间管理工具。他是个方法论大全,任何一个事情,他都能够告诉你怎样做是最好的。
大叔懒癌发作的时候,会打电话给他问:哥们,我想重新学下英语,要怎么搞?
他会告诉你哪几个网站比较经典,哪些APP非常管用,简直可以当百度用。尽管,他自己的英语仅停留在“How are u”的水平。
别误会,我没有讽刺的意思,他不是什么“低水平的努力”,他是根本不努力。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没有太多欲望的人。一份国企的好工作,乐趣是钓鱼,家底丰厚,衣食无忧,方法论只是他的一个癖好,用来增加“社交货币”,闲扯的时候满足一下“秀智商”的愉悦感而已。
这让我想起日本一个老大爷,经常出现在一家书店,每次出现必买书。有记者采访他:大爷,是什么在激励着你,这么大年纪了,仍然坚持看书学习呢?
大爷白了记者一眼:我不看书的,我只是喜欢买书而已。
我的同学和大爷是舒服地在现状里泡澡,并由衷享受的人,这种知足的心态很难的。在这个人人奋斗到焦虑,焦虑到感觉自己大势已去,就开始从娃娃开始抓的年代里,出现一个只愿坐在窗台喝茶看路人的人,很难得。
02 活下去和活的更好
可我得先有一个窗台。
这才是不得不努力的理由。就像《天才枪手》里,班克看到母亲洗衣服破掉的手指,心中那份难受;就像《当幸福来敲门》里,克里斯带着孩子居无定所时,胸口燃烧的斗志。
这种不得不,这种迫于生存压力带来的动力才是足够的。足以让人战胜一切,达成目标。
一位心理学的小师弟问我:为什么我想改变,也知道该做些什么,但就是行动不起来?要么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呢?
这很可能,是一大批人的问题。
我说:你中医世家,吃穿不愁,改变个什么劲?
他回答说:我想更加优秀。
注意这里的措辞“更加”,更加意味着更好更多,他不是为了活下去,而是为了活的更好。活下去的动力,跟活的更好的动力,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如今这个大部分人摆脱生存压力的时代,即使不去做你计划书中的那些事情,也不会死的。
小师弟说:我每天早上起床就对着镜子给自己加油打气,每天都在给自己足够的动力。感觉也没有用……
03 苦行僧
这个是小师弟努力的模式:
这也是我们通常的模式,看起来问题不大。只要动力足够,就可以从A点顺利到达B点。一旦停下来,我们会认为,可能是动力不足的原因,所以我们需要鸡血。
(小师弟对着镜子加油,似乎是老一辈营销人常用的打鸡血方法)。
然后我们会发现,鸡血的效力总是有限的。一段时间之后,就不管用了,又需要补上一针。
我们忽视的地方在于,A点和B点之间从来都不会是一马平川的。它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这就是鸡血的效力为什么会很快消失的原因。一大块石头挡在路中间,让我们不得不找到更大的动力,不停的加油加油,打鸡血打鸡血,损耗损耗……长此以往,累不累?
太累了。于是又有人跳出来说,要自律了,要坚持,要有恒心……不错,这些都是很美好的品德,只不过仍然会让你陷入“苦行僧模式”。
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04 要想富,先修路
从农村去城市,山路十八弯,跋山涉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但其实直线距离并不远。
这个时候,更经济的方案是修路。
很多人在努力的时候,可能更多考虑的是两个问题:目标和计划。设定的目标是什么,我要做哪些哪些事情就可以达成目标,然后开始做。
动力的问题被思考的很少,而会主动思考阻力的人,几乎没有。这是中了“积极心态”的毒:都还没开始做呢,就想困难干什么。
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厄廷根用20年的研究告诉你:仅仅是思考积极面,不管用。你必须要把阻力也纳入思考范畴之中。
厄廷根教授研究表明,不仅仅要考虑阻力,还要考虑如何应对它的方案。也就是说,在为目标设定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增加两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做这件事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第二个内容:如何避开这个障碍?
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准备”啊!(这是用了多年的词语,但很少人知道怎么做)
以大叔的目标为例。我的目标是完成起码三个月以上的日更,这意味着我每天要写一篇文章。现在我来思考一下这个事件最大的阻碍。
从往常的经验里我发现,我写作的时候很怕被打扰,一旦思路打断之后要很久才能接上。因此我需要一个安静的时间段来做这件事。就是说,最大的阻碍是:有人打扰。
怎样避开这个障碍:把写作时间设置在最不忙的时候;这段时间切换手机和通讯软件,进入无扰模式;如果有人来办公室,可以请他12点之后再说,除非是紧急事件。
做好“心理准备”之后,就可以开始行动了,在行动过程中发现的次要障碍,也用相同的方式一一排除。
路修好了,无需太多鸡血,轻轻一推即可。假如,你把它坐成一个滑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