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条朋友圈:
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看的一本书里的一篇文章,里面说,法国人用三岛由纪夫的小说《肉体学校》改编了一部电影,剧中人叫多梅尼克,服装设计师,住大房子,穿好衣服,过上等生活,人到中年,欲望却没死。她偶然在不大名誉的地方结识了一个英俊性感的服务生,开始金钱交易,渐渐成了半信半疑的交往,终于过渡成尔虞我诈的同居。
他们是不平等的,在欲望的世界里,他比她富有,所以他以为是他在支配她,但人的世界里,她比他富有,她知道怎么收拾他,她把他赶了出去。几年后,再在街上遇见,他落魄潦倒,穿着一身廉价的不合身的衣服。但糟糕的是,就像半路的瞎比天生的瞎更痛苦,他已经见识过更好的生活,更强烈的欲望、更强烈的情感,却无力延续,没有比这更恶毒的报复了。
《今生今世》里,逃亡路上的胡兰成,到处招惹小地方有点秀丽的女人,认真地启发她们沉睡的情感,但他注定要走的,她们还得留在原地,情感阈值却被调在了半空中,却再难遇到这么体贴入微、这么会说话、这么懂情调的主儿。从此,普通的男人都难入法眼,再好的人也都会被拿起和那个影子比较。她们得用剩下的半辈子做个怅望窗外的包法利夫人,她们从此的日子也很难了,而且越来越难。
同样,对于支教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
极少有人能奉献一生的时间去陪伴那些大山里的孩子,大多也就是一个月、两个月,对他们来说,支教老师不过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匆匆而来,急忙而去,热闹了一阵儿,生活又恢复死水般的寂静。
是啊,你觉得你是在献爱心,丰富人生经历,给孩子们开阔视野,可曾想过,你让他们见识了更好的生活、更大的世界,激发了原本内心深处并没有的欲望,短暂的快乐之后,还是得面对吃不饱、穿不暖的凄凉生活,这种巨大的落差对他们来说,到底是温暖还是伤害呢?
有人总以为短暂的支教会改变孩子的一生,真是可笑,全中国有那么多的大山孩子,看得见的就已经如此之多,不知晓的还有更多,每年又有几个走出大山,登上人生巅峰的呢?绝大部分人还是得回归原本捉襟见肘的平凡生活。
无论是新闻中还是明星作秀,总爱拿支教、捐赠衣物、捐建希望小学说事儿,以为这样形式一下就完满了吗?有时候,欲望被启迪,未必是好事,让人知道外面的世界,知道有更多可能,从此生出不安稳的心思,也是福祸难料。若那人有能力追求,有资格延续,是造福,若那人没办法得到,没可能经营,就是造孽。知道比不知道更糟。
不要总站到道德的制高点去指指点点,凡事多为别人考虑,这种考虑不是为自己开心,不是自己立场以为的有意义,而是换位思考,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