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互动的结果,一个人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另外一个人的改变。类似的故事很多: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很长的跟踪实验,随机分配了水平同等的学生在两个班,一个正常生活成长,一个被暗示“你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栋梁”。20年后,后者的成才水平就显著优秀于前者。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欣赏一个人,一个人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发展。这也叫做期待效应,或者暗示效应、自我预言效应。
反之,你总是跟一个人说“你怎么这么不负责任”,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负责任,因为他觉得即使负一点责任,只要达不到你的期待水平你就开始指责,他感觉到负0分的责任和负90分的责任,待遇是一样的,他就不想再负责任了。你跟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也会接受这个评价,然后变得越来越笨。因为他觉得:努力了还被评价笨,就会体验到绝望,不如破罐子破摔更轻松些。
如果0分的待遇和99分的待遇是一样的,少有人会继续选择再努力成为99分。但如果99分的待遇显著高于0分,人就会趋向于努力。
人是会接受暗示的。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己,更取决于我们周围的人眼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孟母三迁,到大城市、大公司去发展的人,就是希望通过跟环境的互动,成就更好的自己。
两个人的关系里,你跟对方互为环境。所以你怎么对待你的伴侣,有一部分决定着他成为什么样的人。
02以上是原理,以下是两个方法。通过自我成长带动伴侣,实际上就是两个大的方法:
1. 减少对伴侣的压力。
如果你的期待过高,伴侣就会体验到被压榨,会有窒息感。如果你没有期待,伴侣会体验到自己不重要,会有被忽视感。良好匹配的期待区间,可以让你们更好地相处。而自我成长,实际上就是学会既需要伴侣,又有一定独立。需要伴侣,可以分担掉自己的一部分压力。独立,则避免过度依赖而引发失望。
当你的期待值在伴侣能接受的范围内后,伴侣就会体验到一种“没有压力的被需要”,这种感觉非常好,就会推动他愿意为你做更多,从而让你们的关系和谐。
而做到这个既依赖又需要,其实很简单:自己不想做的拒绝,对方可以做的求助。然后伴侣也学会了怎么跟你相处。做到这些的前提,则是你要保持觉知,知道哪些是自己不想做的和对方能够做的——这依然是你需要自我成长的一部分。
2. 增加伴侣付出的动力。
学会欣赏伴侣,就是增加伴侣付出的良好方式。两个人相处就是半杯水的状态,另外一半永远都不可能对你零付出,也不可能对你全付出。他的付出,会在一个“有但不够多”的状态里。这时候,你评价的视角就会显得特别重要。
你是会看到有水的半杯,还是会看到空了的半杯呢?你是会看见他做的部分呢,还是会盯着他没做的部分呢?你是会表达对做了的部分欣赏,还是会对没做的部分表达不满呢?
当你表达欣赏、感激的时候,对方就被看见了。看见就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基于你的看见,对方也发现了更好的自己,从而变得对伴侣关系更有信心。
重要的是:这种欣赏,并不是睁着眼说瞎话“你很好”“你很棒”之类的。而是由衷地发现,他做了的部分、好的部分。这就需要你成长到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这也是你自我成长的一部分。
03听起来有点累,一个人成长,对方却在坐享其成。
理论上来说,你的成长的确可以带动另外一个人的成长和改变,但如果你以此为目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不平衡感,会不断感到委屈并追问“为什么”、“凭什么”。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条船上的两个人,却只有你自己在划,受益人却是两个人,这种委屈非常正常。
所以,利他动机的自我成长是不可取的。自我成长的第一要义应该是利己,而非利他。你要找到为了自己而成长的动力,而非为了他人。
利己就是:你成长,是为了让自己内心更强大,避免挫败感,提升幸福感。自我成长就是掌握了更多的能力,能适应更多的人群。这不代表你要委屈自己,而是你可以有更多选择。你需要他的时候,你可以做一些什么来让他为你服务。你不需要他的时候,你可以做一些什么来为自己服务。
这种利己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你对伴侣的影响,会反过来加固你的成长。
自我功能强的伴侣,可以从你的改变中有所学习,内化为自己的改变,从而反向加固了你的改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导师培养了学生,学生的研究也会强化导师的思路。成长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你掌握了主动权。
讲一个故事,你可以感受下这种动力:有很多人在大城市里奋斗,住上了大房子,然后他们白天上班,保姆在家做做饭、看看孩子、晒晒太阳、喝喝咖啡。有人调侃说:年轻人通过努力奋斗,终于让保姆过上了理想生活。但如果让你选,你会选这些奋斗者的辛苦生活呢,还是会选保姆的生活呢?
最大的不同就是:保姆的生活并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给予的。奋斗者虽然辛苦,但却踏实。婚姻中的成长就是如此,你的成长,是为了自己,他只是顺便的受益者而已。当你不想再让他受益了,你随时可以中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