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里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订立计划的重要性:在说话之前做好计划,那么就不会理屈词穷;在做事之前做好计划,那么就不会遇到困难阻碍;在行动之前做好计划,那么就不会愧疚后悔;在行进之前做好计划,那么就不会走投无路。
两千多年前的先哲都已经思考过并且搞清楚的道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该怎么去认识和应用呢?
为什么我们没有时间制定个人计划
在现代社会,职业高度分化,以至于在公司,如果作为一个普通员工,每天的时间都会花费在无休止的具体工作之中,这些工作绝大部分是由自己的领导分配下来的;而在现在的生活中,因为各种社交网络和手机应用的出现,我们的时间被击打得粉碎,很难再有大块的自由支配时间,并且因为分配给了刷微信和看微博等活动,很多人因此浑浑噩噩地在度过工作之余的时光。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们没有时间去制定个人计划。
首先,来自社会的共识和公司的压力,让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自己的工作上: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回复邮件、撰写报告、准备跟工作相关的所有事项;作为工程师的我,也要每天花费时间把诸如采集数据、设计算法、测试效果等等具体工作做完。在很多公司看来,每天加班加点的职员,都是对公司忠心耿耿,都是非常能干的员工,因此很多公司也会对加班加点的员工有相应的补偿。《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周工作50小时的员工,会比正常时间上下班的员工,多收入6%左右。
另外,我们自己也会对“看起来忙碌”情有独钟。“对不起,我很忙”这是一句我们经常对别人说的话。在很多文化中,忙碌代表了一种社会地位。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Silvia Bellezza指出,我们告诉别人“我很忙”,其实是想告诉他人,“我是非常被需要的”,也就是从另一个方面表示出自己的重要性。因为这一种间接的满足感,很多人就会把自己沉浸在忙碌之中,而不是停下来想一下,自己为什么忙碌,或者自己忙碌的意义在哪里。
这些在外和在内的两个因素,占据了我们的有效时间。但是我们都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花费一定时间制定计划之后,我们其实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实现个人目标。
制定个人计划的误解是什么
既然我们要花时间制定个人计划,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将计划制定地尽善尽美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制定所谓“完美”的计划,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我曾经参加过很多的项目计划会议,在这些会议上,我们需要为项目的方向做好定义,以及对项目的完成时间做好规划。但是这都是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讨论和协商,甚至需要选举投票才能决定的事情。在花费大量时间之后,往往也只能对项目的走势有一个大概的安排和规划。集体智慧尚且如此,个人计划的制定更是这样。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在制定“完美”计划上,我们就容易浪费宝贵的注意力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我们应该讲求技巧,将制定计划,放在重要性最高的事情上。
另一个我们经常对制定计划的误解是,我们常常会将制定好的计划作为金科玉律而严格遵循。但是制定计划,往往是基于当下对事物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基于当前状态下的认知水平的计划,很有可能跟不上形势变化,也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推翻和证伪。宋太宗的“将从中御”的政策,就是这种跟不上形势变化的计划:宋太宗派遣将领出征辽国,但是他没有授予前线将领自主指挥的权力,而是将自己的进攻计划和进军策略授予前线将领,让其完全按自己的计划执行作战,并且事事汇报朝廷听取意见。这样一来,虽然有看似完美的计划,但是因为完全不能适应前线瞬息万变的情境,就导致宋军墨守成规被动挨打而招致失败。
我们应该怎么办
制定个人计划,其实并不需要太多时间,而是需要头脑的清醒。《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的作者David Allen说过,“产生一个好点子并不需要时间,而是需要个人空间...产生一个创意或者做决定不会花费任何时间,但是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没有空间,那么这些事情并非不可能,但是很有可能是质量不高的”。在我看来,制定计划的前提,是对跟计划相关的事情做足够的信息储备,然后让这些信息在头脑中通过思考进行发酵以及排列组合;最后通过少量的时间,就能制定出一个比较好的计划。而David Allen说的“个人空间”,我认为这就是要在头脑中,为跟计划相关的事情留下的思考空间。
制定个人计划,更需要的是在制定计划之后的随时迭代和更新。任何计划,在付诸实践那一刻,也就是需要开始修正的时候。实践出真知,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对计划进行修正。这样一来,我们既拥有了前进的方向,也通过不断迭代,让前进的方向在迈出每一步之后,能够更加清晰明确。
邹韬奋说过,“如有着相当计划,鼓着勇气往前走,不要自馁,不要中途自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自己制定好计划,在忙碌的人生中,做好指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