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篇名为《考研》的文章,写了一位在上海继承早点铺的父亲为了女儿而关店读研,甚至准备考博的故事,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一时真不知该怎么说才好。作者说因为他读了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在星巴克喝咖啡》,这真是一杯星巴克引发的焦虑吗?
这位父亲为了女儿的拼搏和坚持让我钦佩,同时他面对这种激烈的教育竞争的选择又让我感到无奈,这真是一个又励志又虐心的故事。作为父亲,愿意为女儿将来有个好的教育环境而拼尽全力固然伟大,可能在女儿面前也堪称榜样,但是当我看到这个才上小学的孩子小雅要哭唧唧地对父亲说“我没有毁了你”和“你还是说我毁了你比较好”的时候,让人哭笑不得,黑色幽默啊!各位做父母的朋友,您会怎么想呢?为什么让孩子来背这个负担呢?考研的压力下,全家祈祷,女儿大喊:“老天爷,你让我爸爸考上吧!”真是感受到女儿对父亲的心疼,让人揪心。难道这个世界上成功的路只有一条吗?为什么让孩子从小就要认定只有在上海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呢?如果前路依然迷茫,何苦这么逼自己去为了考试而读书,逼家人为了读书而经历动荡呢?如果读书仅仅只是为了这样的目标,如果学习只是一种工具,对于成年人来说,或许是挖掘了潜能找回来自信,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是带来阳光还是带来阴影或未可知。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今天诸多家长的心声。特别是在自己的人生中因为学历吃亏或者有求学遗憾的家长心里,简直奉为圭臬,很多人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从小领跑。教育竞争给今天的时代带来的是进步?还是比较和焦虑?
殊不知人生不是短跑乃是长跑,起跑时的差异在人生中有无数机会可以扳回反超。我前一段时间刚刚读了一本书–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主人公美国女孩塔拉17岁前没有读过书,家境贫寒,却读取美国杨百翰大学文学学士,获得比尔盖茨剑桥奖学金,之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并在美国哈佛大学访学,最终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她给自己这本书取名《教育》,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但是这些受教育的机会都是她自己拼命争取到的,不仅没有得到父母支持,反而为此付出极大代价。上帝从不偏待人,她的聪明才智一经指导,她立刻就开窍了,她独特的经历和个性使她脱颖而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中国式的父母为了孩子甘愿牺牲一切,其心可敬,其情可悯,其志可怜,其果可哀!您想想,如果这位作者的女儿将来在上海读中学成绩不够好,父母教训指责她简直天经地义,孩子这个心理负担会有多大!中国现在的孩子们背负着全家砸锅卖铁的希望,背负着三家六口人一脉单传的希望,他们还有自己的选择和希望吗?从出生就进入被安排的人生,还有什么悬念,更何谈梦想呢?我们小时候经常写的作文题目是《你的理想或梦想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早就不说这些了,理想是什么?考研读博,清华北大垫底,出国留学必须。人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城市的孩子们来说,到底是变宽了还是变窄了?
我有个朋友,来自广西农村,小学都没毕业,他出来打工,后来学习了法式甜点制作,成为了一位甜点师。他现在开着一家网红店,更厉害的是他培训了十几批学员,不仅带他们游学法国,更是帮助他们开店成就了创业独立的梦想。他没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但是他仍然是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
真正的教育是培养能力,好的学校体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求而不得,未尝不能选择放下,顺其自然。给孩子打好学习基础,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孩子坚毅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胜过困难的勇气……这些远远比让她上一个有名的学校更使她终身受益。
我还是非常钦佩,也很理解这位父亲的,面对想让女儿去上海市内读书的问题,实在是很具体的事儿。我只是觉得他既然已经证明了自己有能力和毅力读研,也有意愿想要考复旦大学的博士回上海,那么不妨改变一下角度,不是为了女儿上学,而是为了自己而学习,其实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很重要,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努力和付出,也看到了他面临的困难和艰辛,读罢文章,不禁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使拼尽全力,还是难免心酸。压力和焦虑仿佛无法破除的魔咒在张网捆绑自由和理想的翅膀。
我想如果我是这位父亲,我一定会带孩子去喝星巴克,进去以后我想告诉她,其实也是告诉自己:这只是一家咖啡厅,没有什么了不起,一杯咖啡不足以隔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的身份真的需要一杯二三十元的咖啡来证明吗?面对星巴克,差的不是学历,差的是做人的底气!
把目标和期待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终有一天会独立成长,离开我们,我们也终将老去,而自我的终身成长才会带领我们离开迷茫和焦虑。把幸福的期待放在别人身上,也许只能收获失望,带着感恩在每一天体味幸福,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