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读完了小说《大明王朝1566》,虽然多数剧情为虚构,但从小说以及改编剧在豆瓣居高不下的评分来看,其中所云,并未脱离历史背景和现实世界,甚至可以说,其中所反映的政治和人心,在历史浩荡更迭之中,竟从未大幅改变。在其中,你能看到官场,亦能看到做人。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一位皇帝-嘉靖,两个党派,再加上周旋其中的太监司礼监,以及清官海瑞。但是故事的开展却丝毫不简单。
1.你可以选择从善或作恶,却不能选择跟什么主子
嘉靖二十多年不曾上朝,也不集体召见内阁阁员,每日专心练道修玄,却依然能对朝中大小事了如指掌,并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对他来说,“无为而治”乃是正道。政不由己出,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去争。做对了,他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允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
内阁,抑或是司礼监,注定是这位主子的背锅侠。
当面对以徐阶高拱张居正为首的朝廷清流集团与以严嵩严世藩为首的腐败严党集团之间的斗争,激化到必须出马的时候,这位皇帝却只是悠悠地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们这些人有些是云,有些是水,所作的事情不同而已。都是忠臣,没有奸臣。”
寥寥数语,表面上看起来不偏不倚,暗中却护了严嵩一党,一句盖棺定论让百官无话可说。
嘉靖的角色有点类似杀人游戏中的“法官”,警察和杀手左右活动,然后故作姿态的贼喊捉贼,再默默的杀掉威胁最大的人,整场游戏中,警察,杀手和平民的对决与冲突,这位法官是看在眼里,却依然要做到不动声色,任尔发展。
嘉靖不作为,难道不必考虑朝政发展吗?
朝廷上下,即便黑云压城,也难以朝夕垮台,而在历史判官的记录中,只要不做那一个亡国君便足矣。况且他知道,在眼下两党的相互制衡中,有些事,自然由得下面的人替自己去办,只要自己最在意的那点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就行了。
作为当家的主子,不顾大局,只考虑个人,即使毁堤冲田,即使数万百姓殒命他也可以不闻不问。他关心的是九州万方,关心的是千秋万代,哪里会有心思关心具体的一两个县的自己的子民呢?
可是,嘉靖的底线他自己门儿清,当得知严嵩一党贪污的银两竟然比自己还多,燃烧的怒火使他当即做了这个清流党为之奔波筹谋许久的决定:倒严。
书中有一个片段,大概是有人劝说海瑞,对朝中腐败不要如此执着,其中说到:孔孟之道如今被封为圭臬,然而孔孟活动的年代,政治就清明了吗?水至清则无鱼,何曾有绝对的政治正确?
那政治清明的那一天是否存在呢?
是否可以设想那一天,皇帝广纳贤臣,爱民如子,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否是理想的乌托邦呢。
菩萨庙里信徒来往不断,各自祈祷,有的人种植桑田,祈求老天降雨,以滋养灌溉;有的人开布匹坊,祈祷老天爷放晴,好晾晒布匹,以免发霉。
生而为人,七情六欲,本就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小圈子放大到官场,人性的贪婪,欲望,愚昧,自私只能更甚。抓大放小,不知这是否是嘉靖爷的心思。
最后一集嘉靖借教育儿孙的机会警示海瑞:“所谓江山,是名江山,而非实指江山。君既不是山,臣民便不是江。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长江一旦泛滥也需治理。君主的一切决策自然有他的道理,只是这个道理不必为你考虑就是了。你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人,可以从善或者作恶,但是你选择不了什么样的主子。
各方也都明白,这一朝气数将尽,很快就会换天,尽管还在谋求嘉靖的支持,但没有人想为王朝殉葬,所以大家都在找退路。
2.要想一直“有用”,就得缓着点用力气
.积极贪腐。
严世藩想填补财政窟窿,不惜毁堤淹田,伤天害理,也要改稻为桑。严嵩一党一方面积极部署自己的退路,一方面伸向国库的手也不闲着。
严嵩给自己的安排退路是胡宗宪。他跟严世藩说,首辅的位置二十年不倒,靠的是会用人,比如胡宗宪。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胡宗宪又是他的门生,那朝廷想要动严嵩,也要考虑胡宗宪这几分薄面。胡宗宪要是查了,东南的仗谁去打?
不仅都市中人,朝廷中人,也自是精明的很。
严嵩称病,严世藩被逐出内阁后,风雨飘摇,他让严世藩给胡宗宪写信,要他干嘛呢,要打几个胜仗,然后休整,“倭寇不可不剿,不可全剿”,非得让朝廷意识到你的价值,继续仰赖你,这样才能保命。飞鸟尽,良弓藏,要想一直“有用”,就得缓着点用力气。
皇帝当然知道严嵩拿钱,但只要你还用得顺手,他就会一直用下去,至于私德,其实嘉靖压根就没那么关心。
左传说的好: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3.就算是屈了子孙,也不能苦了公婆
.以高拱徐阶张居正为首的清流派,专注倒严。
做任何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深知这个道理。
徐阶一党为了扳倒严嵩,是为了自己自足,还是为了百姓?恐怕无法妄下定论。
浙江毁堤淹田,对他们来讲,死三万和死三十万不过是一个数字,死的人越多越具有倒严的说服力。
公婆与媳妇的比喻,全剧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嘉靖皇帝说胡宗宪是“媳妇”,处于皇帝、严党、清流与百姓之间,进退不能。
第二次是严嵩对胡宗宪说自己是媳妇,既要照顾皇帝,又要照顾自己的党羽,自然还要兼顾百姓(当然,他的意思是不能激起民变)。
最后一次就是嘉靖帝即将驾崩时徐阶的回话,这次终于将“媳妇”的真谛说了出来:皇帝是父祖,百姓是子女,而所有大明的官员是“媳妇”,就算是屈了子孙,也不能苦了公婆。
“文官袍子上织的是禽,武馆袍子上织的是兽,穿上这身朝服,你我哪个不是衣冠禽兽?”
4.思危、思退、思变
.明哲保身。
从一开始,当太监冯保为抢头功逾制向皇上报喜,被吕芳责罚的时候,便引出其明哲保身的思路:“文官有句话,做大事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武官有另一句话:置之死地而后生。”
吕芳给冯保安排的退路,就是到下一代领导班子核心的裕王府去,给世子当大伴。而这,当然也是给自己的退路。新主子上位,不太可能再用这个旧人,可如果是用了冯保,那么自己也能求个安稳,求个全身而退。
明哲保身,真是一种让人厌恶又在某些时候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我想起《欢乐颂》的一个片段。关关因谢童打架进了警察局,身边姐妹无一支持,一边倒的劝说这位乖乖女离开这位问题青年,关关说了这样一段话:
樊姐,你家里出事情的时候我是如何帮你的?就算你要欺骗王柏川,让我们帮你隐瞒,我也是站在你这一边的,
莹莹,你跟白渣男分手了心里难受,所有人都不理解你,是我在你旁边一直安慰你,你跟应勤谈恋爱,我泼过你一盆凉水吗?
还有安迪,你跟小包总在一起也好,跟魏总在一起也好,我可能不理解你的感情,可是我说过你一句没有啊。
表面上,关关是一个温和的小白兔,这种处事方式也是家教甚好的体现,但同样,也是一种公务员家庭培养出来的明哲保身。不提供观点,只表现态度,看起来温润可口,但其实并无太多营养。
然而,这未尝不是一种精干的处事态度呢。
多说就是多错,多做也就是多错。
5.你能折腾出风浪,是因为上面有人想让你折腾
.说实话的:“快看,那个皇帝没有穿衣服。”
大义凛然,刚直秉正,天不怕地不怕的海瑞出现了。
在淳安,安抚灾民,解救被冤枉的平民。
审证决堤案,一个晚上就让嫌疑者二人乱了阵脚,侧面认供。
刚入京城,就敢在六必居,对皇帝的赐名指手画脚。
大不了,抬棺上朝,我也不打算活着回去了。
海瑞大概是为数不多按照主观能动性行事的人,为百姓,为民生,甚至不惜将矛头直指嘉靖,历史上他一直被评价为国之利器,利器是什么?刀枪剑戟,朝廷政治斗争中需要用他打击政敌的时候,就拿出来用一用。海瑞在浙江怼天怼地,到了京城,又在六必居含沙射影,自我感觉也还不错。结果胡宗宪一句话把他打回原形:
你能折腾出风浪,是因为上面有人想让你折腾。
所以饶使海瑞一路勇猛精进,到底也不过是高层政客手里的一件武器而已。
胡宗宪对海瑞说:“皇上要用的你推不倒,皇上不用的你也保不了”。
以前追剧,对恶人恨之入骨,最后看到恶有恶报才觉得一口气出了。然而其实,谁又不曾被当枪使过?
现代观念所谓的进步性,好就好在从观念上消灭掉了这样一个名正言顺的百姓的“父祖”,我们也可按照主观意愿做选择,谋生路。世界从不曾变得更坏,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
Kelly坦荡荡,工作生活不定期更新,记录一路上的跌跌撞撞。
看书追剧,偶尔二次元,还爱总结思考。
在赛道上跑过马,在山尖儿上露过营。
还期待着大大小小的冒险呢!
短期目标是在草原上开大吉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