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乎里面看到一条关于鱼腥草的讨论,说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然后这个毒素对肾的伤害还是器质性的,有累积效应,属于不可逆伤害。
这个讨论吓了我一跳,折耳根可是我最喜欢吃的菜了。
去鱼腥草的英文维基百科,没有发现这个说法。用鱼腥草 Houttuynia Cordata 和马铃兜酸 Aristolochic Acid 的英文组合也没有查到明显的有毒报道。查看了马兜铃酸的科目,是胡椒目马兜铃科,而鱼腥草是胡椒目三百草科。回过头去看鱼腥草的中文维基页面,发现了这个说法的文献:
Kumar, Manish; Prasad, Satyendra K.; Hemalatha, S. A current update on the phytopharmacological aspects of 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Pharmacognosy Reviews. 2014-01-01, 8 (15): 22–35. doi:10.4103/0973-7847.125525. ISSN 0973-7847. PMC 3931198. PMID 24600193.
这是一篇对鱼腥草作用的综述文章,主要讲的都是鱼腥草的好处,没有提到它的危害。但是文章的第一个表里面列出有两篇文献(韩国人 Seong-Kie Kim 和德国人 Probstle )研究过折耳根的萃取物,发现里面含有 Aristolactams,中文翻译是马兜铃内酰胺。
马兜铃酸进入体内以后,首先就会被代谢为马兜铃内酰胺 Aristolactam I,然后 Aristolactam I 会再次被代谢为两种物质,其中一种物质会损害肾组织,而另一种物质能改变基因序列,因此有强致癌效果。因为 Aristolactam I 是马兜铃酸的直接代谢物,所以如果折耳根里面含有 Aristolactam I,即使它不直接含马兜铃酸,那也是严重有害身体健康的。
在果壳上搜到关于鱼腥草的讨论,这个讨论是因为 @远离中草药 的一篇微博引起的,后者用上文提到的 Seong-Kie Kim 的文章证明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然后用两篇北大的文章(李彪、商朴)证明马兜铃内酰胺对肾有害。
微博下面的讨论信噪比太低,成分混合不一定有问题、几千年都没有问题等都排在热门前列。果壳上的讨论相对集中一点,争论了安全剂量,还有人提到文章表明萃取物的来源是鱼腥草的地面部分(aerial part),但 @顾有容 提到鱼腥草“根”其实就是根状茎,这一点不太能降低人们的忧虑。
但我在第一篇 Kumar 的综述文章中发现了一个细节,它列出来的马兜铃内酰胺下面有好几种,其中包括 B II, A II, Piperolactam A 和 Caldensin,而马兜铃酸代谢的中间物是 Aristolactam I。他们虽然都是马兜铃内酰胺,但不一定都是同样的东西。我象征性的搜了一下各个成分 B II,A II,Piperolactam A,Caldensin,都没有跟 Aristolochic Acid 扯上关系。Piperolactam 的中文翻译是胡椒内酰胺,Caldensin 的那篇文献说倒是说巴西传统用 Caldensin 来治疗蛇咬和牙疼。 @远离中草药 微博下面也有用户留言说胡椒中也有马兜铃内酰胺:
所以,到底鱼腥草有没有毒,要看鱼腥草里面含有的这几种 Aristolactams 到底有没有包含马兜铃酸代谢路径中的 Aristolactam I。Seong-Kie Kim 的文章并没有说明 Aristolactam 到底是 I 还是 II,因为那时医学界还没有注意到马兜铃酸的毒性。Kumar 综述中引用的德国人文章没有查到原文,但是暨南大学 陈少丹 的一篇文章也提到鱼腥草中提取的马兜铃内酰胺是 AII。NCBI 上面列出来的 AL-I 分子式是 C17H11NO4,而 AII 的分子式是 C16H11NO3,这两个应该不是同一个东西。
至于这个 AII 变种是不是和 AL-I 一样有毒,医学专业的人可以试试看 NCBI 上面列出来的 A II 的各项测试结果,我实在是看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