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读范仲淹
范仲淹,大哥中的大哥,宋朝儒学奠基人,士子江湖里的“扛把子”,影响了后世900年的儒学传承的伟人,让我们略其生平,解其情路,观其内心,与1000年前的他谈谈心。
一、白云无赖帝乡遥 平生功过一牛耳
范仲淹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出生,祖籍陕西彬县,出生于徐州。
2岁,丧父,4岁其母嫁给平江府推官朱文翰,小仲淹遂改姓朱,名说(读悦)长于长山。
9岁,继父调任安乡穿八百里洞庭湖过岳阳楼求教于兴国观司马道士,12岁求学于长山学宫辽兵进犯举县奔逃。
19岁,一剑一琴只身一人赴关中,游历山川结识英豪,对周代尹伯奇《履霜曲》情有独钟,时人谓“范履霜”
20岁,于醴泉寺苦读3年,睢阳应天书院苦读4年,大通六经之旨,长于《易》。27岁,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登蔡齐榜进士第,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是负责犯人申诉和审核案件的从九品官员。
29岁,升迁文林郎,给宋真宗上表“名非霸越,乘舟欧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入境遂称于张禄”恢复范姓。
31岁,授秘书省校书郎,33岁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官,34岁,宋真宗去世,仁宗即位,范仲淹毛遂自荐上《上张知白右丞书》请“贤贤相与,有益天下,志垂千古”。
35岁,任兴化县令兴修捍海堤,六年后堤成,堤长150里解决了海潮之患,保护了泰、海、通、楚四州数十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大面积粮田盐场。
38岁,母丧,守制应天府并主持应天书院,授六经取经世济人之才,要求学子学、问、思、辨相结合,要落于行。
40岁,得晏殊举荐供职秘阁校理,次年上书谏太后还政,不纳,自请出任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
45岁,仁宗亲政,被召回京,任右谏司。力谏不废郭后被贬睦州,重修严子陵台,六月改知苏州。
47岁,任户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与时任宰辅吕夷简政见不合被贬饶州,出京仅一人送行,史称景祐党争。3年后知润州、知越州。
52岁,西夏李元昊兴兵犯境破金明寨、围延州,歼援军于三川口,授命于危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施行“积极防御”战略,大破西夏军收复失地,授狄青《春秋左传》,狄勤学遂成一代名将。
55岁,授枢密院副使,五辞不允始拜命,后任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开启了宁要一家哭不要一路哭的“庆历新政”。
57岁,罢参知政事任职邓州。次年,重修百花洲,建览秀亭,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61岁,移知杭州,建苏州范氏义庄,63岁赴任青州,过长山,礼参故乡父老,手书《伯夷颂》赠苏舜元。64岁在赴颍州路上病逝于徐州。
二、大哥中的扛把子,魅力穿越1000年我们都想认识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其一生的精神写照,范仲淹也是一生为国举贤,很多当时及以后的大咖都与其产生过交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张载比范仲淹小32岁,当年准备弃文从武,平定西夏,受了范仲淹指点赠《中庸》立志于学,后学有大成开创了宋明儒学理学一派,如果没有范仲淹的指点,他肯定也会是另外一种人生。
范仲淹当时在应天书院教书,有个山西临汾的穷秀才学生叫做孙复,奉母至孝无钱治学,范每年资助其钱两千,十年后孙复到泰山讲学成为了儒学复兴的宋初三先生之一,还有一个穷学生叫做张方平也一直受资助追随范身边,张方平熬到宋神宗时做了宰相,教了一个学生叫做苏东坡。
范仲淹在做右谏司时有一天接到一位陌生人神韵飘逸字迹清秀的来信,范看到后对人说看来天下不止我一个忧患天下的人,此人心怀天下与我息息相通,这个写信的人就是欧阳修。范仲淹一生中推荐过三次一个叫王洙的人,王在废书堆里,整理了一套书叫做《金匮玉函》,其中有十卷《伤寒论》成为流传至今的中医宝典。
在杭州的时候范先生与“梅妻鹤子”的林逋交游往来,诗文作答。有一天,有位曾经受他指点,来自宁波鄞州的县令写信来盛赞他的事业功勋和道德声望,这位年青的县令就是后来开启了神宗新政的王安石。
陆游最为推崇的北宋大诗人梅尧臣还曾给范写过《灵乌赋》,结果被范怒怼了一首《灵乌赋》回去,篇中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句子1955年还被胡适发表的《自由中国》论文中引用。
17世纪西方传教士称宋代儒学为“新儒学”,这个新儒学的问世与范仲淹引佛、道入儒的创意为最早最先,他又广开学院讲学之风,培养后进人才,称之为儒门复兴奠基者毫不过分。
三、词作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争教我辈无欢绪
谈不上非常喜欢范的词作和诗文,不过我们来看其中两首,多了也是记不住。
《渔家傲.秋思》
秋风起 北雁南飞 百里连营号角阵阵,
独身一人,伫立群峰之巅,遥看千嶂延绵,长河落日,孤城紧闭,
将军白发,征夫幽咽默泪 去家园万里远 羌笛声声,寒霜满地。
将军长啸一声,胸怀万般平戎策,可边患未平!何以归家?
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写于镇守西北边疆时,这阙词一改五代以来迤逦萎绵的词风,将思乡与边塞诗完美结合,雄壮开阔,直抒胸襟。
《定风波》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这一首是晚年范仲淹写在邓州任上,这满城的人争春而去啊,而我却毫无欢绪,这词悲,真是悲,是真悲。
近日抄书从《兰亭集序》、《岳阳楼记》、抄到《教条示龙场诸生》,都是千古名篇,作者都是当时一代的佼佼者,抛却辞藻之美不讲,我们只看文字背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我觉得兰亭时代的古人在思考生命意义时是没有答案的,岳阳楼记时代以范为代表的志于天下者是有了答案的,到了教条示龙场诸生的王阳明时代不仅知道了答案而且怎么去做的,程式化的东西已经出来了,这就是人类心理学的进化。
“尝求古人之心,是进亦忧,退亦忧,然何时而乐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唯斯人,吾谁与归?这就是我的问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