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地理学与生活,我们通常联想到的是“在哪里”和“怎么样”。比如你想到了公司在离家7个地铁站,需要20分钟车程的中央商务区,下个月你打算去北纬49°,东经2°的巴黎;比如你想到了自己穿着短裤衩啃西瓜时,布宜诺斯艾利斯正大雪飘飘。
而《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事实上,知道“为什么”以及“怎么做”才是研究地理学与生活相关性的关键。书中有这样一个类比:大多数人对地理学的通常印象与地理学研究的实质,其区别正如普通人与医生,前者只粗略知道人体五脏六腑的位置,后者则不只了解器官的位置、明白其运作模式,还能分析出某些变化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地理学研究的精髓在于从多样性中总结一致性。我们学习研究地理学,重要的不是对景观的走马观花,只顾死记硬背某些专业名词及案例,而是学会在纷繁中独立地总结与归纳。地理学家们就汇集地理研究的逻辑与包容性,总结了该学科的四大研究传统,分别是地球科学传统、文化-环境传统、区位传统、区域分析传统。
《地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从著者到译者都是在地理学教学与研究上深耕多年的学者。作者是美国的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夫妇以及杰尔姆·D·费尔曼。其中阿瑟·格蒂斯还曾在2002年获得了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中文版的译者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黄润华、韩慕康,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讲师孙颖。前言中还有长长的致谢名单。可以看出,这本书凝聚了相当多人的心血。如果说一个人的作品难免偏执,两个人的作品或许因为未能达成一致而部分模棱两可,那么这么多人的知识存量的展示显然会更加客观与全面。
在本书中,关注地球科学传统,主要关注的是自然地理学,包括地球地貌、天气与气候、自然资源等。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不断地与自然地理环境接触,人与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是人类生存的永恒课题。当我们一起床焦虑的是工作、家庭,或许我们该觉得庆幸,庆幸尽管环境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但目前仍然是平稳与舒适的。 而也有赖于地球所给予的稳定状态,我们人类才能在其中如鱼得水、有所作为。
书中谈及的文化-环境传统描述的是在自然环境中,人类如何生存及发展,并由此孕育出怎样丰富而独特的人文景观。这里的绝对主角是“人”。 “人口是一个基准点,从中可以观察到所有其他(地理)要素。” 其中就包括了文化地理学、空间的相互作用等。这也是书中文化-环境传统的研究脉络。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世界是由丰富多样的文化群体和人文景观组成的马赛克。这其实并非取马赛克的模糊难辨之意,而是取其格子锦砖的本义。想想把数以亿计存在各种差异的方形照片平铺,所得到的便是一个马赛克式的巨大图景。世界的本质就是差异的集合,而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创造了这种差异。世界这般复杂斑斓,确实值得我们探索实践。
书中谈区位传统,谈的其实是自然、人文景观的落脚点。景观的位置是其然,也是其所以然的基点。人在其中提供服务并享受服务,产生利好的同时也带来了破坏。事实上,关键不在于彻底消灭污染,而是有效地控制管理。即要做到破坏生态系统却又不降低其生态质量和结构的平衡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受过伤的地方经过人为手术,愈合后也会留疤。
区域分析传统是将地球科学传统、文化-环境传统、区位传统以不同的标准,作进一步的综合、分类及分析。它叫区域分析传统,而不是区域分类传统。这提醒了我们,分析的前提是分类,但分析本身才是该研究传统的重点关注项。
某种意义上,“所有地理学家都是区域地理学家。”即所有地理学家本质上都是在纷繁中选定一个空间,并对其展开研究。差异的一致性是区域分析传统的前提,又因为研究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的不同,最终得出了差异化的结论。
如果区域分析传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方法,那么地图便是地理学研究的工具。前者反映人的主观意志,后者强调客观事物。没有方法,工具太多反是负累;没有工具,方法再多亦是纸上谈兵。
另外,我想要指出的是,把《地理学与生活》这一书名理解为名词加名词的并列式短语并不十分贴切的,“地理学与生活”应该是一个词,一个过程,一个意义。
它是“地理学”这一学科与“生活”这一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后的概念词;
它类比数学的运算过程:生活是地理学的原始条件,地理学是列式、演算、得出答案,并将答案运用作为另一种生活行为的原始条件;
它作为“意义”的内涵在于“地理学”与“生活”二者不可分割,浑然一体,共同解释、利用及应对这个复杂但多彩的世界。
“地理学与生活”如此,其余事物也是一样。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孤独,至少你仍与孤独相互取暖,彼此依靠。